说起如何爱孩子,也许有人会说“爱孩子,母鸡都会”。可是,你是否常常会在身边看到或者听到这样的例子:
某某家两口子艰苦奋斗创业,当什么都有的时候,突然发现孩子没有教育好而走上了斜路,这夫妻立马有种全军覆没的感觉;
某某家的孩子看着乖巧听话,正在上名牌大学的他看似前途一片光明,然而某一天突然跳楼自杀,据说只是发生了点事情心里绕不开这个弯;
某某家的闺女,就因为与母亲发生了几句口角,便愤然离家出走;
某某犯了贪污罪的老干部,他的犯罪动机竟然是为了百年之后给孩子多留一些资产傍身……
看到这些例子,你能说这些不是父母教育的失败吗?你还会说“如何爱孩子,母鸡都会吗”?
那么,我们又该如何爱我们的孩子?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接触到一本伟大的奇书——广西科技出版社出版的《如何爱孩子——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的思想扎记》,这本书带领我走近现代教育先驱科扎克的教育世界,在他平实、温和地讲述中学习如何爱孩子。
《如何爱孩子》作者雅努什·科扎克,原名亨里克·哥德施密特,波兰犹太人,研究儿童教育的先锋。在波兰,他是与肖邦、居里夫人齐名的教育家、作家,社会活动家,他发现了人童年的需求和权利。他的著作和思想,成为联合国《儿童权利公约》的思想基础。
科扎克是不婚主义者,他没有后代,奉献一生陪伴孤儿,并视儿童为完整个体,而非成人附庸。他是一位富有创造力的教育家及儿童文学作家,一生写过1400余篇文章,出版24部关于教育的书籍。他肯定儿童的自主能力,并主张“没有孩子──只有人”的教育理念。
二战爆发后,科札克为了陪伴孤儿院的孩子,拒绝离开犹太人聚集区,最后与儿童一起于集中营遇难。
1979年逢科札克百年诞辰,联合国宣布当年为“国际儿童年”。
1989年联合国大会通过《儿童权利公约》,超过两百个国家签署,其精神可视为科札克的价值之发扬。
2012年是科札克逝世七十周年,波兰特别将该年订为“科札克年”,提醒世人他留下的深远影响。
在《如何爱孩子》这部伟大的著作共分为两大部分四个主题章节:家庭中的孩子和收容所、夏令营、孤儿之家中的孩子。
无论是在家庭,还是在收容所、夏令营、孤儿院,我们可以看见科扎克独到而细致的教养观察,以及他与那些难管难缠的孩子们在交流时所迸发出的智慧。
全书语言平白浅显,遣词造句朴实无华,却又细腻、富有诗意,深长而悠远,渗透出好多带有深远哲理的教育宏观思维,抚平阅读的你我心中育儿的焦虑……
做为父母,如何爱自己的孩子?
翻阅《如何爱孩子》,如同在聆听哲人的教诲。作者用平和、细腻的语言,为你分析“我的孩子”从何而来?“你吃下的面包,将会成为建造他双腿、皮肤、眼睛、大脑、双手、嘴巴的材料。他会用那两条腿跑步,皮肤会覆盖他的身体,他用眼睛看,用脑思考,对你伸出双手,用嘴微笑然后对你说‘妈妈’”。
我们常说“我的孩子”,作者告诉我们,“不,不管在怀孕时期还是生产的时刻,孩子都不是你的。“孩子是他自己的,是全世界的。孩子们有着自己的视觉、听觉、观察力和想像力。他鼓励家长们用眼睛、耳朵、手、脑和心去观察孩子的哭泣、尖叫和微笑,倡导家长们“俯下身去倾听孩子们的内心,因为儿童是上帝和自然的奇迹。”
在儿童的养育和教育上,科扎克反对对儿童施行语言和肢体暴力,相信最熟悉孩子需要的人是孩子自己,赋予孩子们尊重自己意见和财产的权利,倡导平等对待儿童与成年人。因此孩子应当和孩子在一起,而不应该关在家中,孩子会在自己的活动和实践中积累经验。
你是否经常会有这样的问题浮现在脑海里:我给了他什么?我给了他所需要的吗?我让他的安全得到保障了吗?
在《如何爱孩子》这部奇书中,作者为我们讲述了如何解读孩子在婴儿期的种种需求,生病时如何护理,孩子在成长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需求,以及如何认识孩子青春期的叛逆问题。
读完此书,相信你会立即获得一份安静、宁和的亲子关系。
做为教育者,如何爱别人的孩子?
在本书的第二部分《收容所》《夏令营》《孤儿之家》三个章节中,作者给出了我们答案。
具有教育性质的爱是科扎克教育理念的基础,他提出:要以行动保卫孩子及孩子的权益,反抗加诸孩子身上的伤害、贫穷及暴力;尊重孩子在家庭中的位置,孩子在公众空间及社会中的位置,并且要求人们在设立儿童收容及照顾的机构时,必须重视孩子的权益,为他们的福祉着想。
一直以来,科扎克都是身体力行地信任孩子,解放孩子,他把自己在夏令营和孤儿院多年的经验记录下来,把他的教育理念写进书里,留给后人。尤其是他发动孤儿院的孩子自己建立“法庭”、“议会”、“报社”、“公证处”等机构,鼓励孩子们通过自己管理自己,既能达成高度协商的形式共同成长,也可以各自探索自身未来的更多可能性——而不仅仅只能在幼年被动地生活在抚养者的羽翼下。
这也向未来的教育提供了线索:我们是否应该从孩子的保护者的身份走出来,更多地成为他们生命的启发者、引路者,尊重孩子、理解孩子,不以权威的方式管教育,而把孩子当成平等的人来爱。而孩子是否终将回报我们,引领人类的社会进入更加文明的层次?
可以说,科扎克当时的思考,在某种程度上推动了今日社会教育机构、儿童保护组织的发展。
我相信,通过阅读科扎克细腻而充满温情的文字,你也会像我一样,不仅仅从中获得深深的感动,更能感受到这位教育哲人对我们精神上的深刻拷问:
当孩子出生时,他们的灵魂是独立的,而身为父母的我们也真正独立了吗?在现实生活里,大多数的大人是害怕面对或是承认自己的独立性的。我们身在文化、制度里,躺在成长阴影里,躲在专家学说里,躲在职称地位里,不敢自己想、自己做决定,不敢拥有自己的人性,有如上了手镣脚铐的躯体,还当镣铐是国王的新衣。这样的我们,能让身边的生命奔向自由、自在与自信吗?
如果你的答案是不自信的,那么,请翻开《如何爱孩子》这本伟大的奇书,来寻找答案吧!
书中金句:
1.没有孩子,只有人。
2.家长需要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
3.在想要认识孩子之前,先认识自己。
4.教育学是关于人的科学。
5.你的孩子不是你的。
6.爱今天的他,尊重明天的他。
7.大人应该屈膝,蹲下来。
8.教育模式是家庭的灵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