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创业老兵雷军又高举创业的大旗,这次,他瞄准了手机行业。此时,三星、摩托罗拉这样的国际巨头风头正劲,3000元起步的手机受到年轻人、商务人士的青睐,而“中华酷联”代表的国产手机,颜值、性能、品牌拼不过国际巨头,仅以性价比优势,捆绑运营商出货渠道,占据16%的市场份额。
“做世界上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格”,小米诞生,之后一路狂奔:成立4年估值突破450亿美元成为超级独角兽、仅用3年时间拿下中国智能手机市场份额第一宝座、创业9年成为最年轻的全球500强公司、创立不足10年营收入已破2000亿.....
《一往无前》详实的记录了小米跌宕起伏的十年创业之路,这里有团队的故事、产品的故事、市场的故事、组织变革的故事,这里也记录了移动互联网时代风起云涌的商业博弈,时代对创新者的奖励,以及成功与失败的反思。
集结明星团队,雷军手机梦想起航
白衬衫配牛仔裤,雷军工程师形象跃然纸上。他从青年时代就开始在中国科技界打拼,经历了从软件时代到PC时代,再到互联网时代的每一次技术更迭,他的身份也从初出茅庐的第一代天才程序员,少年成名的创业者,到创业前的财富自由、风险资本家。
“做全球最好的手机,只卖一半的价钱,让每个人都能买得起”,雷军的梦想切入了智能手机赛道。“软件+硬件+互联网”这样的商业模式已经在他脑海中琢磨了很久,至今还没有一家企业能单独跑通这3个行业,他决定试试。
于是,他自己先成为这个铁人三项构想的布道者,然后去全球软件、硬件一流的企业去网罗顶尖人才。
第一位加入团队的,是谷歌工程院副院长、谷歌全球技术总监林斌,他有着深厚的技术背景,和在谷歌深厚的人脉关系,他又带来了一大票的微软和谷歌的小伙伴。
雷军老部下黎万强、工业设计大咖刘德、原摩托罗拉北京研发中心高级总监周光平博士,原微软中国工程院开发总监黄江吉和原Google中国高级产品经理洪峰,纷纷加入。李开复曾说,当时在北京最受关注的几家创业公司,小米无疑是吸引人才最多的一家。
雷军说,他是三十顾茅庐全球寻找人才,创业的第一年,他80%的时间都用来找人才。得益于他投资人的经历、广泛的人脉资源、精准的看人眼光,几个月内就搭建起明星阵容团队。
补短板强弱项,跑通“铁人三项”
MIUI的研发与迭代,是互联网方法论指导下,粉丝参与改进产品的故事。不到一年的时间,MIUI用户量就超过了30万,得到了全球发烧友的极大关注。
“专注、极致、口碑、快”互联网七字诀,十年如新。
但是在供应链板块,小米的功课要繁重很多。做最好的手机,当然要用最好的供应链,但是顶级供应链,不是一家创业公司,花钱就能搞定的。
没有供应链人才和经验的小米,完全靠雷军、林斌、刘德这几个创始人,多次飞到台湾、深圳,打开了供应链的合作:高通的旗舰芯片,订购价每片高出同行50%~60%;夏普显示屏的采购更是一波三折,雷军通过所有关系争取到与夏普高层的会面,却碰上日本地震,核电厂泄漏,全世界风声鹤唳,生命安全与公司命运孰先孰后 ?三个创始人还是上了飞机,才发现整个机舱就他们三个人,到了夏普,整个大楼空空荡荡的,只有他们一批访客,他们的诚意打动了夏普!
三个创始人用这样的诚意和方法,一家一家磕下了所有的供应商,只是价格远超正常的市场价格,投资人安慰雷军说,这是小米进军手机行业的入场券。
要做性价比最高的手机,流通渠道的费用怎样降到最低?小米自研了电商网站,让“软件+硬件+互联网平台”模式实现了商业闭环。无数个不眠不休的日子,电商团队跑通了技术、下单、发货的环节。这个平台之后见证了小米手机疯狂的抢购热潮。
1999元的价格,唯一一次提前五分钟的发布会、30万台手机抢购一空、愿意耐心等待发货的米粉......小米1获得了远超预期的成功,雷军获得了“雷布斯”的称号。790万台的销量,对于一个手机新人来说,是成绩,更是考验,供应链的支撑能力受到极大挑战。马不停蹄的去解决一个又一个问题,工作到凌晨甚至和衣而睡在公司,小米的员工们习惯了这样的工作节奏,最终都能把问题解决。
雷军的“铁人三项”商业畅想,正在慢慢实现。
生态链*loT,小米的护城河
2014年开始,小米将效率和性价比,延伸到了制造业,创造了一个又一个爆品,充电宝、空气净化器、插线板、扫地机器人等等,不但扩张了小米产品的边界,也带动了多个行业的变革。
物联网风口的崛起,智能硬件热潮的到来,loT成为大势所趋,小米生态链产品不再成为孤品,彼此链接,开启智能家居的第一步。
《小米生态链战地笔记》中有一段这样的描述:“小米对于生态链企业,如同是航空母舰,是一支舰队的核心舰船,也为其他船只提供补给,并提供空中掩护,同时指挥作战。”
顺为资本的入场,让小米更加游刃有余。通过“投资+孵化”的方式,小米成功培育出一批生态链企业,并利用其市场、渠道影响力及供应链管控能力,为生态链公司提供销售服务和共享供应链资源,双方风险共担,利益共享。
抓住时代的风口,顺势而为,小米用生态链*loT,为自己挖了一条很深的护城河。
布局海外市场,打开第二增长曲线
据GFK公司的数据,2009年到2013年的4年间,智能手机的增长率分别为73%、157%、126%和82%,小米在宏观的利好下,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一家“现象级”公司,仅用1年时间,就跻身百亿营收俱乐部。乘势进入海外市场,打开第二条增长曲线,打造全球品牌,小米志在必得。
2014年4月,雷军宣布进入国际市场。2015年印度市场的10亿库存事件,现在看来是个小插曲,当时可谓当头棒喝,产品预判出错、订购量过大,如何消化库存?小米创始人又开启了满世界跑的节奏,最终因祸得福,新开拓的销售渠道,完成了全球销售网络的搭建,为日后小米国际部的成立奠定基础。
2021年,小米在全球手机智能市场的市占率是14%,排名前三,仅次于三星和苹果。
海尔创始人张瑞敏坚持海尔出海,一定要到欧美最核心的市场去,去建工厂、去打造品牌,这样海尔才能成为国际品牌。小米也走了同样的道路。
衰退后的崛起成长的阵痛
小米2014年登顶国产手机销售冠军,全球销量第三的位置。2015年开始,小米的手机硬件设计落伍,质量问题层出不穷,产能跟不上需求,当年没有完成销售目标。
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是硬件团队与高通交恶,会议都没有开完,高通的高管就愤然离场。雷军作为最后一个知道消息的人,非常震惊,他通过各个端口的人脉,向高通道歉,才挽回合作关系。
他不能再犹豫,挥起了改革的大刀,首先替换了硬件部门的负责人,自己亲自接管手机部,抓手机研发和供应链。组织架构调整,业务线梳理,中层干部培养,质量体系建立,供应链负责人换上了经验丰富的张峰,一系列改革后,硬件团队变成了生气勃勃、有战斗力的团队。2016年底,雷军带领小米完成了重生涅槃,销量也继续扩大。
历史上,还没有哪家手机公司,在登顶后如果出现衰退下滑,能重新起飞的,但是小米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雷军像超人一样解决了问题。
未来展望
从0到1,今天的小米,已经成为全球最年轻的世界500强。小米的成功,是抓住了移动互联网爆发的风口,是一代企业家超强的战略能力和组织执行力,永不服输的企业家精神。
这部惊心动魄的十年创业史,给创业者描绘了一幅成功的蓝图,中国期待更多这样的优秀企业家、优秀的企业。
一切过往,皆为序章。
小米已经开启了新的航程,一是新能源汽车行业,二是将投资一百家供应链上游企业,这符合国家产业升级的需求,祝愿小米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