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某平台写文,阅读量还可以,甚至偶尔还可以爆个小款什么的。
考虑到垂直要求,我的写作范围主要是文化类,如评论个水浒,扯拉个红楼西游之类,再扩大一些,也不过是谈谈三言两拍金瓶梅等等。就这样写得多了,便觉得自己有点像破车老马,面目可憎,腐朽之极,于是就尝试着增加一些论题焕焕新。
我决定评论点外国文学。当然,世界名著之类大部头不是我这等小人物配得上评的,而即使配得上评,也没有几个网友愿意平易近人地俯下身来耐心阅读,比起《战争与和平》、《唐吉诃德》、《百年孤独》,很多人更愿意关注某明星能判几年,以及他在牢里吃的早餐将是油条包子还是奶酪。
我想搞一点生动活泼的内容,是那种不是板着面孔一本正经地探讨人生,而是充满幽默和神秘的短篇文章。
于是我就把英国作家托马斯哈代的一个短篇小说做了个推介并给予了评论。
这篇小说应该说写得不仅有着深刻内涵,故事情节也是跌宕起伏,很精彩。但意外的是,发表以后反响十分冷淡,一天下来,阅读量不到二百。
我很不服气,又写了一篇,这一篇是法国作家梅里美的《伊尔的美神》,老实说,这篇小说从我当年接触的第一次,就被深深被它打动了,那神秘的氛围,诡异的情节,难以名状的隐喻,令人掩卷沉思。
然而这篇文章又扑了街。我百思不得其解,以前我也发过一些历史故事的,只要生动有趣,总有读者喜欢,现在为什么不同?
后来找到了原因,原来平台读者们只喜欢中国元素的东西,什么奥德修斯,赫拉克勒斯,马尔克斯,狄更斯,都不是他们爱吃的菜。
于是我尝试着又把英国作家毛姆的一篇小说推介了出来,这次我学了乖,把小说里的名字全部换成中国名字,结果立竿见影,阅读量一天长到了四千,评论三十多,点赞近一百。
看着创作清单列的数据,我摇摇头,叹道,外国月亮,再圆也不是月亮啊。往后还是继续搞原来的东西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