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烽火长歌
尝试通过对人物周围世界的描写,创造一种氛围。
这一章不错,给出了一个很直接的例子,那么按照要求写吧:写一个长段落,第一句介绍人物,然后描写背景,在段落的最后再回到人物身上。
01
苏可可知道这次有一些不一样,她拿不准马晓东对她的举动到底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初春的河边仍然显得荒凉,北方的大地总会在冰冻中将勃勃的生机埋藏很久,然后在某一个日子,突然的全部爆发出来。现在还没有到爆发的时候,杨柳的枯枝仍旧了无生气地垂落在只有少许枯草的泥地上。有一阵阵凉风吹过来,千百条柳枝在风中摇晃,鞭稍儿向着一个方向摆动,细枝条轻轻拂在苏可可的身上。河水仍然大部分都处于冻结状态,靠近岸边的地方,有厚厚的冰层堆积。冰块并非晶莹透亮,和着水边的泥土以及零星的杂草根,反倒显得污浊不堪。冰层被人打破,冰块横竖地堆积在一处,仿佛一座废弃的微型建筑工地。河面正中央有粼粼的水波倒映着天上乳白色的太阳,水流在那里可以看到几分生机和活力。然而太阳却如同已经步入暮年的老人,发出淡淡的并不耀眼的光芒,身影在稀薄的云雾中显得苍白、无力。春夏时分曾经在岸边盛开的各色花儿,现在早已经没了踪迹,只剩下光秃秃的枝头如一蓬枯枝一般胡乱插在冰冷僵硬的土地上。远近没有任何响动,正片天地之间只有簌簌的风声以及脚底枯枝断裂的声音。远处有一只黑色的鸟雀飞过,体型不算小,黑黢黢的羽毛在灰黄的天空中划过,降落在一颗高大的杨树上。杨树上面有它搭出来简陋的巢穴,像黑色的鸵鸟蛋一般,挂在树的枝桠之间。横跨河面的大桥上,有人影闪动,分辨不清是往来的路人,亦或是如自己一般满怀心思到这出安静又空阔的场所来整理思绪。苏可可将道路上的一颗小石子一脚踢飞,石子儿经过不规则泥土路面的撞击,歪歪扭扭地滚到了河边。她抬起一直抵着的头,回头望了一下来路,整齐排列在河边的柳枝依然在风中轻轻晃动,在那隐隐约约的枝桠之间,她仿佛看到有萌萌的绿意在静静的萌发。她嘴边露出一丝淡淡的笑意,毕竟春天已经在路上了,还有什么值得担心的呢?
02
好吧,几乎完全模仿文章中的例子来进行的一段描写,如果说是学习到了什么,我还不能分明的说出来。
不过这样的描述倒是在很多文学作品中看得到。
我没有功力能够单纯用景物的描写,将人物的心情刻画得栩栩如生,让人读完之后,就觉得心中仿佛应该如此这般,倘若是换做我到了此景此景,我也会萌发处类似的念想。
是的,我做不到,但是还是回忆《平凡的世界》中的段落,在润叶要跟孙少安表白的那段情结,少女的心态以及她周围景物的描写,不正是这个套路么。
孙少安在润叶离开,独自在山岗上,看周围的小草小花,也生动而真切的描绘出了当事人的心境。这样的例子在这本书中还有许多。当然,篇幅没有这么长,路遥更侧重对人物的心理状况进行描述。
如同例文这般的描述手法还是很重要的,即便我们现在没有学习到其中精髓,但是仍然不妨碍我们在作品中对其进行应用。
如同拼乐高积木一般,这些零散的,小的技巧,总归有一日在某个自己着力刻画的文章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我坚信这一点。
所谓,万丈高楼平地起,一砖一瓦的聚合,才能构建出来摩天大楼。
在现阶段,任何一点关于写作的技巧,都值得我们认真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