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下乡|探索非遗文化,携手共筑非遗发展新篇章
近年来,我国高度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工作,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记忆、文化智慧和民族精神,是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绵延传承的鲜活例证。为全面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让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旅思马记”团队赴广州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于2024年7月在广州市开展暑期社会实践活动,本次活动围绕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主题,对广州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活化利用现状、途径与挑战等开展实地调研。
图为调研队访谈广彩传承人周承杰老师(付甜摄)
拜访非遗传承人,领略非遗风采
实践队走进广彩逸彩工作室、梁秀玲刺绣艺术馆、广州永庆坊非遗街区、广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访谈了广彩传承人周承杰老师、广绣传承人梁晓曼老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阮成玉老师以及永庆坊的工作人员,深入了解非遗故事,领略非遗文化之美。在访谈过程中,梁晓曼老师关于广绣传承的见解深刻而富有情感,她所提到的每一幅作品都承载着时代的痕迹与刺绣者个人的情感表达,这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人”与“时代”相互交融、共同塑造艺术魅力的生动体现。广绣不仅是一种技艺的传承,更是一种情感的传递和文化的交流,它让人们在欣赏美的同时,也能感受到历史的厚重、文化的底蕴以及人性的温暖。
图为调研队访谈广绣传承人梁晓曼(付甜摄)
调研队在深入访谈后,深刻洞察到广州非遗并不是一个单一的产业链条,广州非遗已逐渐融入到各个行业中,构建起一个多元共生、跨界融合的新生态。例如“非遗+动漫”、“非遗+文创”、“非遗+演绎”、“非遗+住宿”等,这一系列创新实践与融合探索,标志着广州非遗发展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和广度,迈向新形势、新业态的广阔天地,彰显了广州非遗文化的创新与活力,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路径,让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目前,广州非遗在保护、传承与发展方面确实取得了显著的成效,但同时也面临着一系列挑战,其中最为显著的问题包括各区域发展差距较大、外来居民文化认同感较为薄弱以及语言沟通存在壁垒等。
图为调研队访谈广州市非遗保护中心阮成玉老师(付甜摄)
走访非遗调研,助力非遗文化发展
实践队到访粤剧艺术博物馆、永庆坊休闲街区、广州市文化馆、余荫山房、陈家祠,面向当地居民及游客开展问卷调研和随机访问,了解大众对广州非遗的了解程度、参与广州非遗体验情况以及对广州非遗活化利用的看法及发展建议。在本次调研活动中,调研队深刻体会到了广州市非遗保护工作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探索与城市发展相适应的非遗保护范式,积极推动非遗文化进校园、社区、景区,致力于让非遗文化更好地融入人民群众的生活之中。
图为调研队在粤剧艺术博物馆观看粤剧视频(付甜摄)
非遗进校园,传承从娃娃抓起。广州非遗在校园中的传播与传承尤为活跃,许多学校成为非遗的传承基地。广州市众多学校将非遗文化纳入课程体系,通过开设非遗课程、举办非遗体验课程、非遗盖章打卡等形式,让学生们在课堂内外近距离接触和学习非遗技艺,这些活动不仅激发了他们对传统文化的兴趣,更在他们心中种下了传承非遗的种子。广州市外来人口较多,这些新市民群体及其子女对广州非遗文化的认知与自觉性相对薄弱,学校通过开展非遗相关活动,来增强外来人口下一代的文化自觉性,进而在家庭中形成正向的文化传播链,影响并提升孩子父母对广州非遗文化的认同感。此外,一些高校还成立了非遗社团、调研团队,组织学生进行非遗调研、创作与展示,为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图为当地居民带小孩体验非遗文化(付甜摄)
非遗在社区,融入百姓日常生活。社区作为城市生活的基本单元,也是非遗文化传承的重要阵地。广州市许多社区都会邀请非遗团队在社区内进行巡演,如粤剧、醒狮、龙舟说唱等;邀请非遗传承人现场教学,居民可以亲手体验和学习这些传统技艺,感受非遗文化的魅力;在社区内设立非遗产品市集,展示并销售各种非遗手工艺品、特色食品等,既为非遗传承人提供了展示和销售的平台,也让居民能够直接购买到正宗的非遗产品,促进非遗文化的消费和传播。
图为花洲素馨店工作人员给游客介绍香的药用价值(付甜摄)
非遗在景区,展现岭南文化魅力。广州的各大景区也是非遗文化展示的重要窗口。从粤剧艺术博物馆的精美戏服和精彩演出,到陈家祠的精美木雕和石雕艺术,再到余荫山房的岭南园林与园艺技艺,每一处都充满了非遗文化的韵味与魅力。调研队在景区中感受到了非遗文化与自然景观、人文历史的完美融合,这种融合不仅提升了景区的文化内涵,也让游客在游览过程中更加深入地了解了广州的历史文化与民俗风情。调研队在采访游客时,许多游客表示在游览景区的过程中,他们对广州非遗文化有了更为深刻的认识与理解。这一体验不仅丰富了他们的旅行记忆,也促进了非物质文化遗产在当代社会的传播与传承。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发现许多广州市民对广州非遗表现出浓厚的兴趣,有一位居民说“广州非遗文化是广州的一个特色,是比较有代表性的元素,广州非遗产品很精美,是惊为天人的美,适合当作礼物送给领导和朋友。”许多初高中生在聊到广州非遗时,会很自豪地跟调研队成员分享他们在学校以及社区体验非遗文化活动的感受。
图为调研队与香港研学队交流(付甜摄)
宣传非遗文化,增强认同感和自豪感
在调研过程中,实践队积极邀请大众观看非遗相关的视频以及阅读非遗主题的书籍,让大众深刻感受到广州非遗文化的独特韵味与深厚内涵。此外,调研队活用新媒体技术,通过小红书、微博、抖音等媒体为广彩、广绣、木雕、牙雕、灰塑等进行文化传播,通过发布精美的图片和深度文章,用实际行动积极宣传广州非物质文化遗产,拓宽非遗文化影响力,为非遗发展增添一份力量。
图为游客在非遗主题图书馆读非遗书籍(付甜摄)
图为调研队和大家一起观看视频(付甜摄)
至此,湖北大学旅游学院“旅思马记”团队赴广州市探索非物质文化遗产活化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圆满结束。调研队通过深入实践,挖掘非遗故事,深刻体会到非遗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不仅是一项使命,更是一条漫长且充满挑战的道路。他们坚信,非遗文化的繁荣发展需要社会各界的广泛支持与共同参与,无论是政府、企业、学术界,还是广大民众,每一份力量都是推动非遗文化薪火相传、生生不息的重要力量。
图为实践队在永庆坊的合影(游客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