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看书,看到双生子催化效应,就是两个同频又有默契的朋友共同修行进步。方式是每周见面交流,或通电话交流。
然后就在朋友圈实验。
有朋友在圈子里留言知己难寻,这确实也是我的疑虑,甚至不确定沟通会带来什么,我也不是侃侃而谈或喜欢聊天做背调的人。
不过同时我也收到了书籍推荐的回信,收到了6个沟通邀约,其中一人当天沟通。
虽结果不定,但很确信的是,这件事会增加朋友间的互动,大家不再是微信里的一个头像,我们是一个个独立而又可能有联系的个体,见面安静聊天是当下越来越奢侈的事,珍惜愿意沟通的朋友。
今天的沟通更像一次悠哉聊天,更偏向个人现状或对事物认知层面的交流。记得谈话之初我问他,你最近需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他说没有特别急迫想要解决的问题,我还在纳闷,后来知道这个答案源自于他去年收到的一份礼物——脑溢血,在工作时晕倒。同时,身体的状况也带来了婚姻的红灯。后来重获健康的他改变不少,这次人生转折,变动了他衡量事情的标尺。所以不再熬夜,坚持锻炼,合理看待他人对自己的评价,更多尝试以往没做过的事等等,他调侃地说又获得一次重新选择婚姻的权利。我很感恩他打开分享的状态。敢于说出过往是正视自己,自爱的一种表现。
昨天的沟通我更多的是倾听者,写下这段话的时候,其实挺担心我能给他人带去什么的?社交的本质是资源和价值的交换,这句话说的很功利,但提醒到我的是,对方不是在和木头说话,提高谈话的感受增加谈话的意义是未来可以尝试的
比如提前想想我们有哪些可聊的,有哪些聊的方向
想想对 对方的好奇点
也许沟通前我可以回看下coach的书籍
看一看彦妮的十问
想想有什么是我可以分享的
最后记录昨天收获的推荐 :coach大师 Marshall Goldsmith的书<Mojo>
Mojo online surveywww.MojoTheBook.com
另一本Marshall Goldsmith的畅销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