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和朋友聊天,他说:“你最近变跳了。”我默默回了一句:“孤独久了自然就话多了。”他说:“你这是寂寞啊。”我很想反驳,但终究还是忍住了。
寂寞不仅仅是孤单,更是一种恍然若失的惆怅。当我最初离开群体的时候,曾一度寂寞地要疯掉。我觉得自己与这个世界脱节了,觉得自己被抛弃了,于是使出浑身解数显示自己的存在感。每天发朋友圈就是想要告诉别人,千万不要忘记我。幸好这样难熬的时光已经过去了。
独处一个月之后,我的心态发生了奇妙的转变。一切都源于在微博上看到了一篇关于时尚的好书分享,然后以最快的速度在亚马逊下单。你必须承认,形象力是第一生产力。《时尚衣橱》、《Vogue的真相》以及《做衣服》这几本书,至今是我的心头好。如果你想了解奢侈品的内幕,《奢侈的》和《高跟鞋帝国》都是不错的选择。
就是这几本关于时尚和奢侈品的书,再度燃起了我对读书的欲望。从小到大,每当有人夸我漂亮,总会有另外一个人在旁边说:“漂亮是好的,只是小心变成花瓶。”而我最厌恶这个词。为了给那些对我恶语相向的人一记响亮的耳光,我像个书本批发户,买了一批又一批的书。书买回来了当然要看,可我偏偏是个难以静下心来的主。经过反复试验,发现在去上课的地铁上读书效率最高。因为在地铁上没有诱惑干扰,而且也比较自律。在家看书总是一边看一边抠脚,不但毫无形象可言,还容易做白日梦。奇妙如书,无论你是以怎样的目的去接近它,最终都会拜倒在书本的石榴裙下,无法自拔。
那么在家的时间如何利用呢,最初我是典型的每天刷朋友圈和微博星人,刷到没东西了还在刷,归根结底还是害怕与世界脱节,不甘寂寞的心在作祟。
直到我遇见了简书,这个App其实早就在我的手机里了。当初是为了假装自己是个高逼格的文艺青年,我下载了许多类似简书、一言、平行世界和one这样的软件在手机里,却一次都没有用过。有一天打开一言发现里面各种鸡汤和名言警句,然后立马截图分享到朋友圈,言下之意就是说:“我是个高逼格的人。”后来才渐渐自我理解消化,不再跟别人分享。
接着,我便打开了知乎和简书的世界。起初知乎还是很实用的,可以学到很多东西。可是时间一久我就发现不对了,越来越多莫名其妙的问题出现在知乎里,还形成了知乎体。比如:“有个很污的女朋友是什么体验?”、“有个很会做饭的女朋友是什么体验?”。Excuse me ???这种问题完全没有意义。到底什么叫做很污?懂得男女之事难道不是人之常情吗?一听别人说了点暗示性点话语就说污,大兄弟你的内心大概已经污浊成了一片垃圾填埋场。还有很多我完全看不懂的专业性问题,对我的意义更是不大。
于是我开始转战清新脱俗的简书,主攻首页专题,哪篇文章顺眼就点开看。当然也有个别让我不太赞成的文章观点,但是大家的文章真的太棒了。每天坚持看简书之后,我又有了写作的欲望。本来给自己下要求,一天写一篇文章。后来发现,不是永远都有灵感的。如果只是为了完成任务而写,那么文章的质量也会大打折扣,不如不写。就稍微放宽了点要求,一有灵感马上写。
我写文章最大的特点就是表达真实的想法,不怕得罪人。这也是我自身所做的改变。可能小时候被夸多了,天天沉浸在自我满足感爆棚的世界里,也总是喜欢赞叹别人。长大以后,每到一个新环境如果没人夸我,我就觉得,诶?是我太丑了吗?是我做得还不够好吗?不知不觉就变成了别人眼中的老好人。
独处的时候,我总是在思考。为什么我总是在别人身上寻找自我认同感。别人算什么呢?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我。你要是喜欢我我感到荣幸,讨厌我也没关系,因为我不在乎别人怎么看我。我不再寻求理解,精神也愈发独立了。
精神独立带来的后果就是我不想与无聊的人交流,世界上鱼龙混杂什么样的人都有,为了撇去那些不必要的社交,我删除了除微信以外的所有社交软件。紧接着是软件大扫除,无聊没营养的东西统统都不要。大扫除过程中又发现了很多被我闲置的好软件。
比如下厨房,就是这个软件让我的厨艺和烘培有了很大进步。想转换一下心情的时候,我通常都会做甜点。
可能你也发现了,我独处的时候大部分时间都在网络上,这些东西真的给我带来了非常大的转变。所以我不太能理解那些把网络视为洪水猛兽的老师和家长。重要的是通过网络培养兴趣,只要合理运用,网络是最快速最齐全的信息库。一味想着没收手机切断wifi,只会起到反效果。
孤独是一种巨大的财富。一个人的时候,我可以看书背单词、可以听音乐做甜点,我可以独立思考,可以探求真理。世界那么大,有那么多事情可以做,是绝不会感到空虚寂寞的。
我爱孤独,也爱我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