怪诞脑科学书摘:战胜焦虑、混乱、拖延的自控术

盖瑞·马库斯[美] 心理学与脑研究专家,纽约大学心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婴幼儿语言学习中心主任;师从史蒂芬·平克(TED演讲人、世界超级语言学家和认知心理学家),23岁就获得了麻省理工大学的博士学位。

主要著作包括《代数的头脑》《头脑的诞生》《诺顿心理学读本》。作品经常在《纽约时报》《费城询问报》《洛杉矶时报》等媒体发表。

精 彩 选 段

1.在大多数情况下,我们像对待标准化设备一样全盘接受了自己的缺点——比如我们的情绪失控、记性差劲、易于对他人存在偏见等。这也正好解释了为何有时我们需要跳出固有的框架,才能识别身边的“克鲁机”现象,并思考对其进行改良等问题。

2.比如你办公室外的卡车开过发出的隆隆响声,起初会让你不胜厌烦,但日子久了,你学会了把这种噪声屏蔽在外并不受其影响,这就是——适应。同样,我们甚至可以适应更厉害的令人烦恼的事情,特别是那些可以预见的烦恼。这就可以解释,为什么与一个每天都很混蛋的老板相比,反而是一个不经常犯浑,只是偶尔发神经的老板,更让人感觉受不了。

3.我们心不在焉,我们临阵脱逃,我们欺瞒哄骗,做人,就得一辈子为实现自我控制而努力,原因何在?因为进化已经赋予我们足够的聪明才智,让我们能够给自己设定合理的目标,但却没有赋予我们一鼓作气干到底的毅力

引言

任何生物都是在历史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机体结构。从这个意义上,它们是真正的进化作品。然而即便如此,它们也不能代表最优的进化结果,而是在机缘巧合之中因时制宜、就地取材,从一大堆零散杂碎中东拼西凑地变成了今天这副样子而已。——弗朗索瓦·雅各布

第1章 进化的劣果

最初得以推广是源于1962年一篇名为《如何设计克鲁机》(How to Design a Kludge)的文章。其作者是计算机领域的先锋人物杰克逊·葛兰荷姆(Jackson Granholm)。他在文中半开玩笑地把克鲁机定义成“一整套由互不搭配的各种零件拼装起来并且表现糟糕的非兼容系统”。

像脊柱和后置视网膜之类的例子证明:某些瑕疵确实表现得不够理想,但却在现实生活中得以保存,原因仅仅是由于进化没有找到更好的替代方式而已。

我根据牛顿的惯性定律(静止的物体倾向于保持静止,而运动的物体倾向于保持运动)提出了一个我自己称之为“进化惯性”(evolutionary inertia)的概念,即进化倾向于在已有的结构基础之上进行改变,而不是大刀阔斧地另起炉灶、推倒重来。

就像诺贝尔奖得主弗朗索瓦·雅各布(Francois Jacob)所说的名言那样,生物进化就像补锅匠,“通常他自己也不知道到底会把产品做成什么样子……只是用手边找得到的任何材料,比如旧纸板、一截截线条、木块或金属碎片,捣鼓出某种勉强可用之物就算了。(这样做的)结果就是,生物进化在机缘巧合之中因时制宜、就地取材,从一大堆零散杂碎中东拼西凑地变成了我们今天看到的这副样子”。 生物进化通常是以在旧系统上不断叠加新系统的方式进行的。新的系统不是另起炉灶、从头再来,而是建立在原有系统的基础之上,成为“技术上的逐层推进”。

首先,我们要考虑人类存在的短暂历史及其所代表的意义。细菌在地球上已经生存了30亿年,而哺乳动物则生存了300万年。相比之下,人类最多只生存了几十万年而已。其中,语言、复杂的文化以及深思熟虑的推理能力可能仅仅是在过去5万年左右才产生的。以进化的标准来衡量,这就意味着既没有充分的时间来排除错误,又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积累先前的进化惯性。

我们发现人类和灵长类动物的基因组有98.5%是完全相同的。我们只要联系进化惯性在形成大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就能最大程度地了解人类自身所存在的缺陷。

第2章 记忆

我们进化出来的不是“邮政编码式记忆”,而是一种被我称为“背景关联记忆”(contextual memory)的工作机制,即我们是借助事情的背景或线索等提示信息来唤醒我们回想起特定的内容。环境,虽然作为提示线索,所起的作用时好时坏,但一直是影响我们记忆能力的最强大因素之一。

>> 几乎每种生物都会使用环境线索——不论其是否与记忆相关——作为提取记忆的一种主要辅助手段。

>> 由于人类记忆不依靠大脑中的存储地址,而是完全依赖于线索驱动,因此很容易把我们弄糊涂。 背景关联记忆的另一个后果就是:不管我们喜欢与否,我们听到(或看到、摸到、尝到、嗅到)的任何一条信息,都会激发起一些其他的记忆内容——通常是在我们无意时就在脑海里浮现出来。 目击者证词之所以不可靠,是因为我们的记忆是被分成零星碎片存储起来的,没有一个合适的系统为其定位或把它们整理在一起,于是环境就能够影响我们提取记忆的有效性。我们记住和遗忘的,都是由环境、频率和近因共同决定的,而并非我们实现内心平静的一种手段。

第3章 信念

更糟糕的是,我们常常不清楚一些无关信息对我们自身的行为举止究竟产生了多大的影响,甚至对其完全没有任何概念。

我们以为自己的主观感觉很客观,其实它很少能够完全契合现实情况:并且,无论我们多么努力地希望做到尽量客观,但人类持有的信念,由于始终无法摆脱来自记忆的影响,必然要受到我们难以觉察的种种琐碎细节的深刻影响。 我们通常把最近的记忆或最容易想起的记忆看得比其他任何资料都更加重要。另一种污染来源于某种心理捷径,即人类倾向于认为熟悉的事物就是好的。 比如,人们倾向于选择现有的政策而不是那些尚未推行的政策,即使他们并没有充分的证据可以表明前者在现实生活中执行有效。人们往往并不去分析行为的代价和收益,而是沿着这样一种简单的思路来暗示自己:“既然存在,必然合理。”我们受到变革的威胁越多,就越趋于因循守旧。

每个心理污染的例子,包括聚焦错觉、光圈效应以及锚定与调整,都凸显了一个将在本书中反复出现的重要观点,即我们的思维之河可以分出两条支流:一条虽然在快速地自动流淌,但很多时候我们对它的流动都是无知无觉的;而另一条则流速缓慢、汩汩而行,每时每刻都仿佛在深思熟虑,给人一种聪明睿智的感觉。 把对信念的污染、确认偏误和动机性推理放在一起考虑,你就会看到一个几乎可以相信任何事物的物种。在历史上,我们这个物种曾相信各种千奇百怪的无稽之谈,包括地球扁平论(尽管当时已经出现了相反证据)、鬼魂、巫术、占星术、动物灵性、自我鞭笞以及放血的好处。谢天谢地,绝大多数这样的荒诞信念如今都已烟消云散了。

一旦认定某件事情为真(不管是出于什么原因),我们通常会编造新的理由来相信它

第4章 选择

顾客们更愿意买一条标价更高的项链而不是更便宜的项链——显然他们是把价目表(而不是内在价值)作为衡量商品价值的标准了。从经济学的角度来看,这种行为简直是发疯了。

心理定格”之所以具有这种力量,是因为选择和信念一样,不可避免地要通过记忆并受到记忆的影响。

进化给我们留下两套系统,各有各的功能:一套是反射系统,擅长处理日常行为;一套是慎思系统,能帮助我们打破常规。智慧最终来自对这两套系统的认知和协调,认识二者的利弊并扬长补短,识别出我们在决策过程中容易出错的地方,并制订出能够克服这些偏差的应对方案。

第6章 快乐

人类原本已经拥有了功能强大的前额叶皮质,后来又形成了大量具有反省作用的推理能力,这样,我们就进化出了一种可以愚弄身体器官的“克鲁机”系统。几乎所有对推理决策能力展开的研究都认为这种能力产生于大脑的前额叶皮质,而情绪则来自大脑边缘系统(眼窝前额皮质)。而一个在人类和其他类人猿中得以强化的名为“前扣带回”(the anterior cingulate)的区域似乎是在这二者之间起到联系、沟通的作用。前额叶皮质审慎的思维能力堆积在自动产生的情绪感觉之上,但并没有取代后者。于是,我们最终形成了一个双重意义上的“克鲁机”系统:本我和自我陷入了永无止境的冲突之中,短期愿望和长期愿望之间再也不能和平相处。

第7章 精神的崩溃

拖延就是对未来进行贴现(只顾眼前利益而对未来不够重视)的意外产物,是急不可待地随便找种方式来寻欢作乐的表现。 人类对自尊、获得社会认同以及建立身份地位的心理需求,共同构成了绝大部分精神痛苦的根源

巫婆的混合各种认知“克鲁机”的“特酿美酒”会让正常人也偶尔失控,其中包括:(1)用于自我控制的拙劣机制(在盛怒之下,我们的反射系统往往容易占据上风);(2)愚昧的确认偏误(它让我们相信自己一向正确,或差不多就是这样);(3)其邪恶的孪生兄弟——动机性推理(引导我们坚持自己的信念,哪怕那些信念并不可靠);(4)依靠背景驱动的记忆本质(结果只要对某人动怒,我们往往就只记得他过去所做的其他一些让我们生气的事情了)。简言之,这就让急躁的“热”系统凌驾于冷静的理性之上,结果理性当然就荡然无存了。 抑郁症患者之所以精神失常,是因为他们过于关注负面事物,往往在精神上产生一种螺旋式的下降通道,并且难以从中脱身。

第8章 真正的智慧

作为思想者,我们就不能做得更好。本着这种精神,我在此提出13条建议,每条都是建立在谨慎的实证研究基础之上的。1.尽可能考虑有无其他可行的选项。2.重新界定问题。3.始终牢记:相关关系不等于因果关系。4.永远别忘了控制样本的大小。 5.预知自己的冲动并事先约束 6.在任何时候,如果你已经疲惫或心里还在考虑其他事情,就尽可能不去做重要决定。7.随时在收益和代价之间进行权衡比较。 8.设想你的决定可能会被他人抽查。当要为自己的决定承担责任时,我们往往会投入更大的认知精力,更详细周到地研究各种信息,并相应地做出更复杂的决策部署。9.和自己保持距离。 10.要当心生动化、个性化和逸闻趣事。11.挑选重点。12.尽量理性。13.别只是设定目标,要制订应变方案。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