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填志愿时,报的是师范类院校,无奈差5分未上线。普通类后来降了4分,刚好让我够到大学门槛。只是这一调剂,通知书就迟迟不来,家里催我几次去学校问班主任,班主任无奈我的心急火燎,只是说放心吧,肯定能上本科。
很快到了要报到的日子。学校离家三千多里,那是我第一次走出我们县城,更不用说出省了,火车自然也是听说过没见过,有几只脚也说不清,是站着跑还是躺着跑也不知道。
亲戚中唯有四舅坐过火车,还是几年前送表哥在省内上中专时的事。出门当天的早晨,四舅早早来到我家,待我吃罢早饭,带上行李就忐忑出发了。
行李只是一个小小的旧帆布包,装着简单换洗的衣服,加上昨日赶集买的点心,一塑料桶(农村装酒用的)凉开水。钱是必须要带着的,贴身放着,大夏天的,很不舒服,可是就是要万般小心才行。
傍晚才有到学校所在城市的火车,坐票是不用想的,大学四年就没买到过坐票。火车开出车站没多久,就发现铁路高出两旁的地面很多,我问舅舅两边的地里是种的什么,他说是玉米——坐在咣当当的慢车上,我居然恍惚得连见惯的玉米都认不出来了。
一路闷热又身疲,第二天晃到了离学校还有一站的省城,我们下了车去一个亲戚家,这么远出门上学,能走的亲戚要走起来。住了一夜之后,第三天才坐汽车赶往学校所在城市。大学第二年,我因病多次往返省城,这门亲戚真是发挥了很大的心理安慰作用,这是后话。
在火车站坐上了迎新大巴,一车子家长和新生就被拉着往学校赶。我们眼看着大巴先是在市里闹哄哄的街道上行驶,接着就开进了空气渐好、视野开阔的郊区。彼时通往学校的一段路正在修,坑坑洼洼的,满是泥泞。再然后,路越来越窄,我们蜿蜒在山间小路上,窗边不时有树枝和高高的杂草划过,而学校还不知有多远。
当我们在车上被晃得心火渐起时,大巴终于开进了学校的大门。校门口零星分布着几个南方的小平房,青色砖瓦。进了学校,只觉得是在树林中穿梭而行,建筑也是很远才见一个。
大巴停在了一个院子门口,那是学生宿舍区的大门。门外很多小破桌,竖着用毛笔写的院系迎新招牌,还有乌泱泱的人群。车子一到,立马围上来几个举着写有系名小牌子的学生。
我的大学生涯就在这远离城区的村里开始了。远在东北上大学的高中同班同学给我写信时,真的就把我的校名写成“××村学院”,她说我们信封上的校名第三个字看着就是“村”字。好吧,我承认我们学校是在村里,可是我们的校名里真的没有“村”字,那是个“林”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