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母捻,我们家乡的大多数人都会明白,这是由家庭作坊生产的一种传统土布。在那男耕女织的时代,男女身上穿的、床上铺的盖的都是用它制作的。尤其是出生在农村的人,大多数人也会有父辈们在纺线缠线、叠母捻、织母捻、载衣缝补的情景。这种传统的作工方法,在我们陈村至今尚还有极少的妇女还在做,看来母捻这一方言词语,最能反映母性的勤劳和智慧,体现了人们对母亲的尊重和感恩,是传统习惯中的精典之作。
把土布或粗布叫成母捻,按字面意思,母亲用手捻搓制成的布料,一个"捻"字,用动词形态描述名称的状态,十分简洁而有形象生动地表达了对母亲的恩德,人们无论穿带衣服或铺盖被褥,时刻都能体会母亲的温暖和爱恋。"母亲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古往今来,不知有多少人用了用优美的词语,抒发赞美了母亲的恩惠,对母亲的热爱,真是"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
俗语"不知稼穑,五谷不分"多是讽刺那些不知道劳动生活之艰辛,不知感恩、贪图享乐的人。同样不了解母捻的制作艰辛,很难体会母亲的恩爱。在我的印象中,母捻的制作原料棉花,从在地里出苗以后,基本上就由妇女来管理了,如摘烂打秧,摘花捋圪塔(未开花的果实)晒花、压花、弹花等主要由妇女完成。从弹好的花开始,就进入了母捻的制作过程,先是将棉花团搓成一根根棉条,再用棉条在纺线车上拉成线柱子,再把线柱子缠成一个个大小不等的线球(线轱兰儿),这算一个阶段算备料吧,基本上可以一个人独立完成。
再下来,就要根据制作布的长度和宽度以及条纹进行布线了,我们叫叠母捻,一般都由多人完成,而且要有熟悉计算的人作指导排兵走线。选一宽阔平地,按制布长宽度算清需要几百根线(经线),一般用几百几百来说,再用相等或部分碗盆之类容器装好线轱兰,把线头先穿过易滑动的吊环儿中,再穿过折上集中一起,慢慢将经线汇集拉长到制布需要的长度。下一步是涮母捻,将布折子固定好,烧好面糊浆,将经线团用面糊浆好,增加线的韧性度,再按布的宽一边一边涮浆,一根一根的涮滑分开,等凉干后,通过折将线卷在布折子上,(如图)并隔一段用甘草杆垫开,防止经线粘合,全部涮完就搞一段落,剩下就是织母捻了,这两过程最复杂,要特别细心,妇女们要送线、结线、缠绕等不停地来回走动,上下翻看,细心观察,往往让人看的头晕脑转,为此,若有你在人面前晃动烦人,家乡人就会说你叠母捻的。
织母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今天大多数的人都见过,要一个人心脑手脚同时并用,四肢用力,上下结合,随着折的前后摆动,梭的左右穿行,母捻一点一点得就形成了。其中,梭中线棒我们叫绥娃娃,这是纬线,它与经线结合,会因颜色方式的不同,织成不同花色格式的母捻。初织成的母捻坚挺僵硬叫生母捻,要整块地放在除白石上,用杵子不断地翻转捶打,会变的松软柔绵,这叫熟母捻,这样就可以去制作各种衣服被褥等生活用品了。
母捻的制作工艺流程相当复杂,使用的器具物件也特别多,作为一个外行人要写清写明也很不容易,很多物件已经很难见到或消失了。可肯定的是,织母捻在历史上是一项非常传统而又普及的工作,家家户户的妇女都在做这项工作,长期的做这些繁杂而重复的工作,锻造了妇女们吃苦耐劳、心灵手巧、经得住寂寞、耐得住性子、守家守业、心慈善良、顾全大局的优秀品质,成就了一个个家庭的兴旺发达。这也是很多人念念难忘的,小时候母亲在饭前饭后,闲谈聊天仍然不忘做手中的针线活儿,披星戴月赶制母捻,纺线织布的情景,从小就在心里烙下母亲光辉慈祥的形象。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织母捻的历史相当久远,中国发现最早的织布机是汉代的,现存传统的织布机等工艺,是宋未元初,由一个叫黄道婆的普通妇女,传道改良而来的,多地都建有她的祠庙,她是一个普通而伟大的女性,值得我们纪念。工艺在改良进步,原料也一样,用棉花织布是明朝以后的事,在这以前织母捻多用麻,心细如麻一词可见一斑,在早可能就是用树皮树叶了。织母捻用的材质不同,不同时期不同地方叫法也不同,在我们当地同样叫织母捻,但写法上有很大不同,如有的写织木捻,有的写织幕捻等,但只是个人理解与偏重上不同,但我始终认为叫作母捻才更恰当确切些。
母捻作为土布,其轻便柔滑不可与丝织品同日而言,但它经久耐用,环保实用不伤身体,一件母捻作的衣服或被褥可以用几代人,这也是我们中华民族勤俭持家的传统,我们家到现在一直铺的床单,都是母捻作的,我们叫花格布条,也是母亲做的存货。母捻受到最大的冲击是洋布的出现普及,我上小学时,村里人穿着大多是母捻的,颜色染制以黑蓝为主,记得那时候一眉衫二眉衫很流行,其实也就是在母捻制作中加一道或二道蓝黑线而已。记得母亲曾为我做过一条一眉布裤,染的浅了些,与同学比较有点另类,回家后再不想穿,还跟母亲耍赖闹别扭;有些同学还故意弄坏衣服鞋袜,希望父母给自己买洋布做的衣服,虽然作为孩子有了爱美虚荣心,这些也是少数人,但这种恶剧,深深刺痛了母亲的心却不知,实在不应该。
今天的人们,已经很难穿到自己母亲一针一线缝制的衣服,难以独自体会那份独有的又纯又浓的亲情和母爱;很多年轻妇女已不懂针线活儿,甚至没见过纺线织布的场景。纺织工业的发达和布料原材料的广泛应用,让人们目不暇接,很难弄清穿着是什么原料制作,衣服种类更是五颜六色,千奇百怪,远远地把母捻制品摔到历史的长河之中,好在还有一批有心人,利用现代工具工艺,不断开发着传统母捻的制品,满足着那些喜欢和习惯用母捻制品人的情怀,让母捻理念久久传唱;我也用母捻春晖的文字,谨献给历史上那些成千上万的平凡而伟大的母亲,真诚而由衷地谢谢您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