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给中级班的学生讲刘墉先生的《靠自己去成功》这本书时,我给学生设置了这样一道讨论题:说一下人生各个年龄段(婴儿、幼儿园小朋友、学生、中年人、老年人)的“成功”是什么?班里的学生主要是二年级到四年级的学生,学生们的回答和预期相差无几,基本意思都是:婴儿能好好吃饭健康成长、幼儿园小朋友能在幼儿园自己吃饭快快乐乐,学生要能考好成绩,中年人要工作生活都顺利,老年人健康长寿。由此也可以看出,小学生并非家长眼中的“什么也不懂”,很多时候我觉得现在的孩子“什么都懂”,只是语言表达没有成年人精准,深刻度不同而已。设置这个问题是想让孩子们思考一下“什么是成功”,因为一谈成功人士好像就要位高显赫,或者富可敌国,只有成为塔顶的少数好像才是成功。
我给孩子们定义的成功是:超越自己,靠努力而非运气取得的好成绩,这个成绩比别人预期的好,甚至比自己预期的还要好,就是成功。
其次,想让孩子们明白,成功是动态的,不要把已经取得的“成功”太当回事,尤其是不能时常提及。试想,如果一个职场人士对自己学生时期的好成绩念念不忘,而工作却差强人意,会招致什么评价,大概只能得到“书呆子”、“考试机器”的称谓吧。一个人只有在绝望无力的时候才会对以往的成功和优秀念念不忘,这只会招人避之不及和厌恶,不能给自己带来任何帮助;一个真正强大的人眼睛永远盯着前方的目标,不会太在意别人怎么看自己,即便在失意时也会选择韬光养晦,积聚能量,调整和设定新的目标,思索策略。
有些人追求成功是为了别人的目光,其实别人怎么看你没那么重要,也没有你想想的那么多人关注你,除了爹妈爱人子女没有人真的为你牵肠挂肚为你悲喜不已,即便是姊妹兄长闺蜜老铁,想起你有瞬刻的心痛已是真感情。耗费精气神去刻意左右别人怎么看自己毫无意义,做好自己和自己的事才是根本。所以,不要用别人的目光定义自己的成功。学生靠自己努力,成绩有进步是成功;对某一学科由不喜欢不会学到喜欢摸索出方法,即便短期内成绩没有进步也是很大成功。对家长而言,孩子的成功更不能用“比较法”定义,认为比人家孩子优秀才是成功,这种定义方法除了让孩子迷茫和痛苦没有任何益处。
关于这本书给孩子们留的第二个问题是:你认为一个人的成功需要哪些条件?我设置的问题旨在启发孩子们的思考,没有所谓的标准答案,只有比较合理的答案。有的孩子答“要先失败”,这是出乎我意料的答案,估计是孩子们深受“失败是成功之母”的毒害,也没有读明白书中刘墉先生的本意:要成功就不要怕失败,有些时候所谓的失败不过是成功过程的一部分。而不是必须先有失败才有成功。不管是居里夫人发现镭元素,还是爱迪生发明灯泡,所谓的“失败”都是寻找正确结果的过程,他们任何一个试验都不是为了证明“这个材料不行”。
我们希望孩子成功,就要和他们认真探讨这个话题。如果连什么是成功、成功的方法、成功的必经之路都没有概念,就会自定义成功,定义歪了,人就会跑偏。
成功与爱情是永远的文学主题,也是人生的主题,而于个人却又不能时刻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