毕业之前,论文格式作为规范,好论文能顺利毕业;毕业之后,工作中要写的综述、调查报告、总结报告都可以用论文类的写作手法。甚至可以让自己的工作报告看上去专业很多。
适用边界:
论文类写作是对自己做的创新类工作的汇报,而报告类写作是对客观上已经存在的,通常是对别人做的工作的分析和总结。
写作技巧:
1. 重视写文献综述:
今天的学术研究,99%是N+1的工作,不管你觉得它多么重要,也不过是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进行一些改进。
既然是N+1的工作,任何人写论文时的第一件事情,就是要提一下N的工作,也就是同行们以前做过的工作,这就是文献综述。
综述的目的不仅是引出问题,也是对前人和同行成就的认可。
一些人通常会写这个问题对世界科技发展、对国民经济,甚至对每一个人多么重要。如果是到人大或者政协去提建议,这么讲或许没有错,因为听众是政策的制定者。但论文是写给同行的,也就是学术共同体看的,那些大而空的话就不是有的放矢了。
这里头还有个考虑。综述中引用的是同行的论文,万一碰上他是审稿人(这个几率很大),人之常情,看到这样的综述,他对你的论文第一印象会更好,论文也更容易通过审核。否则同行在审阅时,看到你没有引用他们的工作,就容易觉得你的研究基础不扎实,这也是人之常情。
2.重视呈现研究方法:
做研究写论文的直接目的,是要告诉大家你的新结论。但结论不能凭空得出,方法和过程要写清楚。对于方法的描述在论文中非常重要。
很多被退稿的论文,不是结论不够好,而是方法讲得不清楚。当然,有些人数据造假,故意把方法说得不清不楚,那是另一回事。
相应的方法最好是实证,需要有据可循、合乎逻辑,合乎同行们认可的学术规范。
有些时候,同行们从你的论文中所获得的最大收益来自于方法,而非结论。
比如在历史研究中,王国维先生用了一种他那个年代新的研究方法,“二重证据法”,也就是出土文物和史书的文献记载相互印证的方法。他这种新方法后来普遍为国内历史学界所采用。
3.重视比较工作:
好的论文,不仅要得到自己的结论,还需要比较自己工作和相关工作的优劣。
既然做学问是N+1的工作,为了证明N+1比原来的N要好,你首先要重复前面N的工作。科研上实验结果要求必须能够重复,这叫“可验证”。
一个专业的研究人员,在开展研究工作时,通常是从重复和验证前人工作开始的,前人的结果要作为对比的基准点(Baseline)。这些结果通常会放到自己各种实验结果之前。
此外,同时期不同人可能会用不同方法解决同一个问题,如果论文的篇幅允许,也需要将自己的结果和同行的结果进行对比。大部分时候,同行们来读你的论文,未必是要采用你的方法,但是他们需要知道各种方法的有效性。
如果全世界有五个研究小组研究同一个课题,但是采用不同的方法,得到不同的结论,大家把自己的方法都公布出来,相互比较,就知道哪种方法更有效了,整个研究领域就进步了。
有些论文,只孤零零地给出了自己的结果,大家不容易迅速了解它真正的水平,这种论文很容易被拒稿,或者被打回去要求补充对比数据。
3.重视为N+2指明方向
这也是一个容易被人忽略的问题。
论文的完结,不应该是一个句号,而是一个省略号。
一篇合格的论文,要讨论一下在这个领域尚未完成的工作,它们很多是自己正在进行和将要进行的工作,也可能是留给同行继续解决的工作。
写论文的人要很清楚,我们是在一个学术共同体中生存的,我们相比前人进步了,后人也会超越我们,我们的工作承前启后,只是学科大厦中的一块砖而已。
论文有点像中国过去的八股文。这是因为论文的主要目的是进行学术交流,用一种大家都熟悉的方式来表达,大家就容易理解你的工作。
论文中三件事千万不能做:
1.过分拔高自己——论文阅读者是同行,你的论文几斤几两大家心里有数。
2.故作惊人之语——追求标新立异却没有证据支持。一分结论就要有一分证据。
3.次要的、相关性不高的工作——一篇论文写好一件事就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