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江山文学网
小时候,村北那条通往城里的路是条土路,而且土质还不好,是一种类似胶泥的黏土。每到雨雪天,坑坑洼洼的路面,简直成了行路人的噩梦。走在这样的路上,无论你穿的是什么鞋,不是鞋底儿被粘掉,就是鞋被粘掉。坐车也没什么优势。那时畜力车是主要的交通工具,拉车的一般是马或驴,还有牛。 四条腿的动物在这样的路上走照样是非常吃力,如果拉的是重载,人还得时不时下来,陷在泥水里帮着推车。记得我到城里求学的日子里,不知有多少次在那湿冷雨雪天,是自行车骑在我的肩上一步三滑地从那条土路上走过。晴天扬尘,雨天粘脚,村里的男女老少都摸透了那条土路独特的个性。
但这是一条连接落后与文明的路。村里的人从这条路来到城里赶集,逛庙会,看电影,卖掉自己地里产的粮食,蔬菜,从城里买来电视机,自行车,手表,新衣服,新鞋子,擦脸油……
村里的孩子一拨一拨地从这条路走到城里去上学,考上学的孩子将来大多落户到城里。没考上学的孩子长大后,结婚生子,然后继续教育自己的孩子,沿着这条路继续继续父辈未能完成的求学之路。
那时这条泥泞难行的土路是人们感受现代文明,改变个人人生的希望之路。
我上高中的时候,村里的人集资,买了砖,把这条路该造成一条硬实的砖路。于是人们告别了当年泥泞不堪的苦难。村里的种植大户,养殖大户源源不断地把自己的农产品运到城里,大把大把的“大团结”赚回来,于是村里诞生了一个又一个靠勤劳致富的“万元户”。路好走了,牛车不见了,驴车马车也很少见了。往返跑在这条路上的拖拉机,摩托车多了起来。城里的有识之士还到村里投资建厂,村里的男女老少一改闲站村头晒暖聊天的传统,都忙着进工厂或家庭小作坊为自己的美好生活添砖加瓦。那时这条路成了人们走向富裕的生财之路。
我上大学的时候,砖路被轧得坑洼不平,骑着自行车走在路上颠簸得心都给震麻了。村里人现在都有了钱,于是村书记牵头村里出大头,村民出小头,凑够了钱修了一条像城里一样的柏油路。
走在平坦的柏油路上,人们终于享受到了和城里人相同待遇。于是学生娃每天可以轻松地骑着自行车往返于去城里求学之路上,再也不用忍受那雨雪天的泥泞之苦,也不用忍受那破碎坑洼的砖道的颠簸之苦。村里人家家有了电视,有的还装备了卡拉OK、VCD……村里的文娱活动多起来,到城里看电影的少了,人们从城里带回来的从生活用品为主转变成娱乐消费比例逐渐上升。
此时的这条路成了人们进城放松心情,丰富幸福生活之路。
后来政府规划村村通工程。这条路又改造成坚固厚实的水泥路。这时路上走来了许多从城里到村里享受田园生活的城里人。许多城里人到田野里挖野菜,到天然河道里来钓鱼,还有到农家订购有机蔬菜……
村里人从城里拉来了加工好的石料,水泥,钢筋……在村里把原来的农家院改造成小洋楼,大别墅……城里人越来越羡慕村里人有房子有地的生活……
曾经从这条路走出去的学生,也有不少毕业之后就从这条路走到了村里。他们在村里承包土地,搞规模经营,创办采摘园,农家乐, 雇着员工,当着老板,赚着城里人的钱,过着日进斗金的日子。
如今这条路却成了城里人向往田园生活到村里休闲度假的路。
短短几十年间这条路从泥泞的土路变成了变成了硬实的砖路,又由硬实的砖路变成了平坦的柏油路,最后又由平坦柏油路变成了坚固厚实的水泥路。路的材质与形态的改变记录了农村生活由落后到文明的变迁,承载了农村城市化的进程,也记录了人们城市文明生活的苦衷与无奈。
曾经这条路的童年虽然很是苦难,但路边长满了茂盛的绿草和五颜六色的野花,路的上方是一方湛蓝湛蓝的天空,空中落下的也是洁白的雪花或是透明的雨滴。那时的路春天有春天的样子,夏天有夏天的样子……
几十年后这条路承载了不同寓意之后,路边的野花不见了,青青的草也不再有了,路结实了,扬尘却也没有消除。路上密封严实的汽车多起来了,扛着自行车在泥泞路上挣扎前行的现象不见了,但男女老少来这里挖野菜,晨练的人却多起来。是忆苦思甜,还是在我们得到我们想要的东西之后才意识到自己失去的更多呢?……也许我们应该放慢一点脚步,其实我们内心真正需要的是一条既好走,路边还应该伴着野花和绿草的健康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