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赵老师、张老师及各位学长们大家现在好!
和光同尘
以前在其他传统文化平台,老师也经常讲“和光同尘”,当时是似懂非懂,一知半解,觉得是个挺玄的词,和我这个普通的老百姓没啥关系。直到去年年底回到老家,和父母朝夕相处,常去亲戚朋友家,才真正在生活的磕碰中,一点点体会到这四个字的分量。
我们过去一直坚持纯素,把吃素当作一种“修行”的标志,甚至是一种“清净”的象征。每逢年三十团圆饭,我和先生、家婆三个人默默地坐在小桌上,吃着清淡的素食,而大家围坐在大圆桌旁,热热闹闹地吃着鸡鸭鱼肉,香气四溢。他们吃得开心,回头看看我们,总会说一句:“哎呀,你们吃得这么简单,我们心里真不是滋味……”
那一刻,我看到的不只是他们的愧疚,更是一种无形的距离。我儿子喵了我一眼,轻轻叹了口气。我知道他在想什么——他想给奶奶妈妈夹菜,想和大家一起吃团圆饭,可因为我们的“规矩”,他连行孝的机会都没有。那一刻,我很难受。
赵老师常说:“人生只有两条路,不是在积德,就是在缺德的路上。”这句话像一记警钟,敲醒了我。我们自以为坚持的是“清净”“修行”,可实际上,却让父母为了迁就我们,放弃他们想吃的饭菜;让兄弟姐妹在饭桌上小心翼翼,连加个调料都要反复确认;去亲戚家吃饭,舅妈姨妈总要特意强调:“锅都刷了三遍,放心吃!”——她们不是怕我们吃荤,是怕我们不自在。
我们以为自己在“持戒”,可无形中却给别人添了麻烦,制造了紧张。这不是积德,而是在“缺德”——缺了人情之德,缺了随顺之德,缺了“和光同尘”的智慧。
赵老师还常说:“人教人,教不会;事教人,一次就够。”如果不是亲身经历这些细节,我永远理解不了“和光同尘”不是妥协,不是放弃原则,而是——在不违背本心的前提下,柔软地融入生活,不让人因你而感到压力。
于是,我和先生认真商量,决定调整:每月初一、十五吃素,其余时间随缘。能吃就吃,不愿吃的不吃,不标榜、不强调、不分别。做饭时,大家吃什么就做什么,我不再坚持“纯素专属”,父母想吃点荤,妈妈可以安心做,我们也坦然接受。我们不是放弃了素食,而是把“清净”从形式,落到了心上。
结果是——全家人都轻松了。这次来儿子这里,他们也轻松了,不用特意为我们点素菜,做饭时也不需确认佐料。大家其乐融融,饭桌上的笑声多了,眼神里的体谅也多了。
这,就是“和光同尘”。
赵老师讲:“生活之外无文化,文化是用来更好地生活的。” 我终于懂了。真正的修行,不在清规戒律的外相里,而在你能不能在家人吃饭时,自然地夹一筷子菜;在别人欢笑时,不把自己隔在“清净”的高台上;在团圆的日子里,让爱流动,而不是让规矩筑墙。
“和光”,是不刺眼的光,是柔和的光,是能照进别人心里的光;
“同尘”,是不脱离人间烟火,是与众生同悲喜、共饮食。
不是放弃修行,而是把修行,活进每一顿饭、每一次团聚、每一声笑语里。
感恩赵老师,日日直播,见山说山,见水说水,不讲玄的,不绕弯的,一句一句,都是生活的真经。我们听不懂,是因为没经历;一旦经历了,才明白——原来老师早就在那里,等着我们在生活中醒来。
这一课,我用半生才懂。
但还好,还不晚。
愿我们都能活出:
光而不耀,静水流深,
和光同尘,自在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