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小区统一消毒杀虫,由于风太大,药水的泡沫都上了停放在路边的车,很不幸,我的车也中招了。看起来完全就像条斑点狗,风干后的药水变成了一块块白色的斑块附着在车面上,也没时间去清理,顶着别人异样的眼光开到了医院。好巧不巧的是院内车都停满了,外面还排起了长龙,我只好把车停到了边上的一个老小区里,这个小区以前也经常停,重来也没出过什么问题。
傍晚下班,远远的就看到车子哪里不对劲,近了一看,傻眼了,玻璃上被粉笔写了好多字母,从车头到车尾更是被一条明晃晃的金属线条给连上了。当时心里别提有多郁闷了,招谁惹谁了我!回家仔细想想突然想到了“破窗效应”。
破窗效应(英语:Broken windows theory)是犯罪学的一个理论,该理论由詹姆士·威尔逊(James Q. Wilson)及乔治·凯林(George L. Kelling)提出,并刊于《The Atlantic Monthly》1982年3月版的一篇题为《Broken Windows》的文章。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一幢有少许破窗的建筑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将会有破坏者破坏更多的窗户。最终他们甚至会闯入建筑内,如果发现无人居住,也许就在那里定居或者纵火。一面墙,如果出现一些涂鸦没有被清洗掉,很快的,墙上就布满了乱七八糟、不堪入目的东西;一条人行道有些许纸屑,不久后就会有更多垃圾,最终人们会视若理所当然地将垃圾顺手丢弃在地上。这个现象,就是犯罪心理学中的破窗效应
车子外表的脏乱这个信号竟然引发了别人这么多的负面行为,如果没有这次糟糕的经历,我就不了解环境对一个人的影响会有如此大的力量。
既然环境能够改变人的行为,那是不是也可以往好的地方改变呢?毕竟改变环境比改变一个人的思想要容易得多。走在一条干净整洁的路上,你还会乱扔垃圾吗?在一个人人保持安静的场所,你还会大声喧哗吗?在一个没有任何涂鸦的旅游景点,你还会有“到此一游”的冲动吗?在一个到处摆放整齐的停车场,你还会随意停车吗?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
环境中的细微线索对人们的行为具有强大的影响力,如果想要人们做出正向行为,不妨从环境入手,这个环境除了自然环境也包括人文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