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海音
我们在情绪卷入和自我觉察之间要找一个平衡点,既要去体验这一部分情绪,又要有些理性的东西,让我们能够从这个情境中抽身出来,保持一段的距离。这就是我们经常会讲的“第三只眼”。
有时候自我牺牲是我们整个社会文化所鼓励的,这是一种美德。有时候,在一种环境情绪的促动下是会过度的。我们要注意自己防护这个部分。因为我们非常想去理解,对于一些在早年成长经历中有这样模式的人来说,这种过度自我牺牲(甚至比较难听的词——受虐),也是获得关系、获得认可的一种重要的方式。
做危机干预不要想一上来就期待别人打开心扉,告诉你他的创伤和情绪。他也在观察评估“如果打开了我的窗口,你能不能接得住,如果不能,我轻易不打开,我另外找时间”。当然这是潜意识的,不是他故意的,这是一个人自我的、身不由己的自我保护。
我们每个人都有弱点,我们往往在别人身上看到自己不能接受的,其实自己也有这一部分。当我们不能接受自己这一部分的时候,我们比较容易在别人身上看到这个点,特别容易刺眼。
怎么能够在专业当中发展的更好?每次这样的工作你都能够有机会去参与,去做一些你力所能及的工作,最后没有被完全搞坏,几年下来你不厉害也厉害。没有被灭掉说明你能够承受,就是在这个撕扯当中也找到了适合的位置。
心理干预中,让对方感觉到“任何在别人面前会感到误解的东西,在你面前都是可以去表达的”,能够做到这点就是最好的倾听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