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感谢你与我说金岳霖、林徽因的故事,我知晓林徽因、梁思成、徐志摩的故事已久,但金岳霖未有听说。也许是对林徽因了解不够深入,于是去查找网络信息和纪录片,有看对金与林的许多评论、徽因的诗集、听晓说林徽因、看央视8集纪录片《梁思成与林徽因》--看得我热血沸腾。
曾几只知这世间如此难得的一对伉俪、男才女貌、志向相投,在中国建筑学史上卓有成就,佳誉天下。但如今再看他们的故事,感慨的不仅仅是男女之情,而是在热爱专业、追求学术造诣上的不懈努力及患难与共、肩负家国责任的伟大情怀。
徽因说自己没有女性朋友,也许她太过美丽而灵动,耀眼的智慧与光芒使得一般女性在其面前了无颜色。如今,以现代女性的视角来看,我欣赏并钦佩于她。首先,她的智慧与勇敢。在美国求学时毅然选择建筑学,却因不招女生而改学艺术,但始终不忘旁听建筑类课程。艺术的学习无疑增加了她对建筑美学的鉴赏与设计能力,为她今后的专业素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次,她的柔弱与刚强。似乎自三十岁以后,肺病就一直困扰着她,孱弱的身体并未阻碍她追随丈夫跋涉千里去仿古建筑的步伐,先后到达天津蓟县独乐寺(公园987年)、河北正定隆兴寺转轮藏殿(公园1052年)、山西应县佛宫寺木塔(公园1038年)及五台山佛光寺(公元857年)等,无论是登梁还是上房顶,全无小女人的柔弱,夫妻自嘲为“跳梁小丑”,忙得不亦乐乎,这是学者的风范,为了完整的记录下中国古建筑的点点滴滴可谓费尽心血。再者,她的柔情与侠骨。躲避战乱时一家人辗转与流亡在四川和云南一带,让人惊喜的是在混乱的社会环境与不断的时代变迁中,她依旧守着一份对艺术、爱情、美好的向往,作为一位诗人笔下许多经典作品流传至今。1940年返回北平后,在梁先生奔走于国内外宣讲中国建筑历史时,林先生她既不是清华的教授、亦不是职工、不领工资操持着清华建筑系创办的工作,那时候的她已经因结核病感染移除了一颗肾脏,在梁先生忙于政务工作时,她指导清华建筑系学生的毕业论文,指导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这是对丈夫事业的支持、也是对建筑事业的炙爱与责任。
林徽因的出生日期在6月10日,如果按星座来划分是双子座,亦静亦动的双重个性,聪明灵活的天使,人间交流的使者,她有典型的星座性格。出于谈资,大家总是聚焦在其与众多名人的暧昧情史,但透过其表面的这些绯闻,你是否看到了这样一位奇女子在其所处年代的尊重个性自由、遵循内心想法的不易?
我在不断的揣摩她的内心,从她写给唯一女性好友费慰梅的许许多多信中,慢慢的感受到,退去光辉,作为一位女人她的内心渴望。在西南流亡过程中,不断的辗转,病痛加重让其濒临绝望与奔溃,“体重一直在减、脾气一直在长”。可只要好友的来信和看望,又让她富有了生气,她自己比喻说:“如果把梁思成比喻成一个车站,那么她就是站长,而像金岳霖这样的人是来来往往的车辆,给这个车站带来了无限的生机与活力"。是的,她喜欢求新、求变,但这一切与只痴迷于自己事业的梁思成来说显得无比矛盾。
·李庄,6年病榻时光,1941年,高烧从元旦持续到春节,梁思成在外筹措营造学社经费从昆明辗转重庆,4月14日才回到徽因身边;
·1947年,身体急剧恶化,病重,需要手术,徽因写信给好友费慰梅:“我觉得虚弱、伤感、极度无聊——像一只蜷缩在一堆甘草下面的湿淋淋的母鸡”,此时梁思成在美国。
病床前许多时刻,可能是旁人陪伴于左右,这种超脱于男女之情的友情与亲情,在我看来不应以"风流"、"暧昧"等词来谬判。
读她,更多的是感谢与感恩。当年若不是她和梁先生一起去往美国求学,建议选择建筑学专业,就无“建筑也是一门学问”的观念引入中国;当年若不是其二人在东北大学及清华大学鼓励创办建筑系,便无今日建筑学科之建设的开始,更勿谈之后各相关专业分门别类,方兴未艾,蓬勃发展,正因有了他二人及行业前辈的努力与专研,才有今日我国建设工程的飞速发展。
林先生的生命短暂暂放、美好如花,若其身体矫健,若其身在如今和平年代,我十分坚信她会更加的熠熠闪光,更有不亚于其丈夫梁思成的建树与成就,她才是营造建筑的四月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