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篇,我们在大家「诚意」练习有了一些心得的基础上,重点分享了如何「净心」。
在「内在意识」强了以后,一面要「净心」,另外一面要「格物」。这篇,我们重点分享「格物」。
「净心」要删除的,是「前意识」中各种各样的情绪。「格物」要删除的,是「外在意识」中的各种观念。
先来区分一下「观念」与「观点」的差别。
「观念」是有「意识能量」的,会变成人的「认知—行为」的驱动力。而「观点」则不同,仅仅是一种认识,并不会转换成人的「认知—行为」的驱动力。所以,「观念」与「观点」是有很大区别的。
我们讲「净心」,把情绪删除以后,情绪就消失了。但是「格物」,严格的说起来不是删除,而是一种转换:把「外在意识」中的「观念」转换为「观点」。
从组成的结构上来看:「观点」是「观念」的记忆部分,我们不可能把「外在意识」中的记忆给删除。能删除的,是附着在这些「观点」上的「念力」,把「观念」上的「念力」删除了,「观念」就变成了没有驱动力的「观点」。
借用《金刚经》的话来说,「观念」在外在意识中,具有「住」的能量,而「观点」则不具备这种「住」的能量。
所以,即使在外在意识的记忆中,依然存在一些「观点」,但是,这些「观点」不具备「住」的能量,就不会对我们造成影响。
「格物」的窍门,就是删除我们外在意识中所有「观念」的「念力」,让它们没法「住」。让「观念」变成「观点」,不再对我们产生驱动力。
这就是《金刚经》所说的「无所住」。
那么,我们怎么才能做到这一点呢?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思考问题的时候要做到「不动念」。
我们大多数心智新玩家都才开始学习心智系统转换,所以对「不动念」不太理解,总觉得「不动念」,人不就木了吗?什么也干不了吗?
其实,大可不必担心,只要我们做好「诚意」的练习,把意识收回来,并守住。「内在意识」强了以后,在思考问题的时候,把肉体大脑放空,让外在意识「不动念」。
这时候,我们能体验到,「内在意识」处在一种对外在事物整体「感应」的状态。
这种「感应」的状态,就是孔子说的「从心所欲不逾矩」,《道德经》说的「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于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金刚经》说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阴符经》说的「三返昼夜,用师万倍」,吕洞宾《百字碑》说「真常须应物,应物要不迷」,王阳明说的「随感而应,无物不照;此心不动,随机而动」。
这种「感应」的状态,就是第二套心智系统的状态。
之前有个网友,在他的分享中,已经提到过这种状况。所以,我们只要继续「诚意、正心、格物」的练习,基本上,都能感受到这种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