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皮书:Scientific white paper on concentration-QTc modeling
C-QTc(浓度-QTc)模型是一种用于评估新药对QTc间期(QT间期校正心率后的值)延长风险的统计分析方法。这种分析通常在药物开发的早期阶段进行,以确定药物是否具有临床相关的QTc间期延长效应。以下是进行C-QTc统计分析的详细步骤:
1、研究设计:
选择合适的研究设计,如单次给药(SAD)或多次给药(MAD)研究。
确保研究设计能够覆盖足够的剂量范围和时间点,以捕获药物浓度和QTc间期的变化。
包括安慰剂对照组,以控制潜在的偏差并增加检测小幅度QTc效应的能力。
2、数据收集:
收集心电图(ECG)数据和药物的药代动力学(PK)数据。
确保ECG质量足够高,以支持有效的ECG间期分析。
在给药前后收集时间匹配的PK样本和ECG记录。
3、预处理数据:
处理缺失数据、异常值和低于定量限制的浓度数据。
对数据进行必要的转换,如对数转换,以满足模型假设。
4、模型选择:
选择适当的统计模型,通常是线性混合效应模型(LME)。
预设模型应包括固定效应(如治疗、时间、药物浓度)和随机效应(如个体间差异)。
5、模型开发:
使用最大似然或限制最大似然方法估计模型参数。
进行模型诊断,包括检查模型假设(如心率对QTc无影响、QTc与心率独立、药物浓度与DQTc之间没有时间延迟)。
如果模型假设不成立,进行必要的模型调整,如考虑药物代谢物的浓度、使用不同的心率校正方法或调整模型结构。
6、模型评估:
使用拟合优度(GOF)图和其他图形工具评估模型的拟合情况。
检查模型参数的估计值、标准误差、p值和95%置信区间,确保参数估计合理。
7、模型预测:
使用最终模型计算在感兴趣的浓度(如Cmax)下的DDQTc(药物效应校正的QTc间期变化)。
确保模型不外推到观测浓度范围之外。
8、结果报告:
编写详细的建模分析计划(MAP)并在报告中包含。
报告应包括研究设计、数据描述、方法、结果、讨论和结论。
强调模型选择过程、最终模型的描述、模型预测的DDQTc值以及这些值的临床相关性。
9、解释和应用结果:
根据模型结果评估药物的QTc间期延长风险。
如果结果表明药物具有临床相关的QTc效应,可能需要进一步的研究或调整药物开发策略。
进行C-QTc统计分析时,重要的是遵循预先设定的建模分析计划,并确保分析过程透明、可重复。此外,应考虑到药物特性和研究设计的特殊性,以确保分析结果的准确性和可靠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