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份又过去一周了。
我离职在家已经整整一个月了。
度过了最开始的轻松期,后来的找工作顺利期,再到现在的低谷期,我似乎也慢慢适应了这样的状态,只是偶尔有些焦虑。
回归过去的这一周,我又有哪些收获,哪些感想呢?
再次复盘一下:
1、工作还没有进展。
只得到过一次面试机会。
周四那天参加了一场线下面试。
是一个成立没多久的电商运营公司,处于扩张期,在我等待面试的半个小时,陆续也有七八个面试来访。
面试过程很简单,也没有太深入的专业层面问题。
后来以我经验分析,通知我面试,可能是来凑人头的。
另外有一场中途取消的面试,也让我深思许久。
那是离家2公里左右的一个行政方面的工作。
先是网上简单聊了下,我觉得虽然薪资低些,但离家很近,可以去看一下综合情况,于是口头约了第二天的现场面试,对方也没给我发面试邀请。
到了第二天,我再次确认面试时间和办公室具体楼层门牌。
结果对方再次确认了一下薪资、工作内容,认为还是不匹配,我也就就直接放弃了。
人挪活,树挪死。
工作方面,我现在更偏向于脱下“长袍”,转换一个赛道。
虽然会有风险,但是抱残守缺,长远来说风险更大。
我又想起了最近听到看到两个新闻。
一则是河南一本院校针对应届生的校园招聘会上,出现洗碗工、服务员等基础岗位的招聘,月工资只有2000元。
一则是网上比较流行的“孔乙己文学”。
说的是学历对于大学生如同孔乙己身上的那件“脱不掉的长衫”一样,被束缚了。
“如果没有读过书,就可以心甘情愿找别的工作,可又偏偏读过书。”
这两则新闻道尽了现在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职场的尴尬处境,他们的文化价值和经济简直的不对等。
人到中年的大学生,在职场上又是一个坎。
互联网的发展,似乎带来了更多的机会,比如这几年盛行的短视频、自媒体,很多普通人一炮走红赚的盆满钵满,但绝大多数的人在看似很多的机会面前,似乎也抓不住。
针对这种情况,我也觉得无奈。
造成这些问题的原因可能不一定是个人,可能是社会的原因,也可能有机遇的成分。但针对每个人面对的问题,需要解决的,还是我们自己。
一方面,我们相信上过的学,读过的书,并非无用,它都融入你的灵魂和骨血。
另一方面,我们也需要改变思路,拓展认知。
什么算是好工作?
铁饭碗?
朝九晚五的工作?
光鲜的外表?
高档的写字楼?
不一而足。
而且职业周期、职业方向也在不断更新换代。
我们的职业观,也应该与时俱进。
走出狭隘的偏见,摒除世俗的眼观,结合自身的优势,可以去追求短平快的金钱收入,也可以注重稳定,也可以注重内心的需求和追求。
这些都无可厚非。
不必和任何人比,遵从自己的内心。
罗曼罗兰说,英雄就是做他能做的事情。
这简单的一点,很多平常人反而做不到。
2、写作方面:
简书写文5篇。
人物稿,完成文案以及视频制作。
参与齐老师写作营运营。
话题投稿上稿一篇,虽然只有10元稿费,但还是挺开心。
完成一周共读《我就是你啊:走进他人内心的7项修炼》及读书笔记,让我对情绪管理、有效沟通有了更深一层的认知,下一步应用到实践中去。
读名著《约翰克里斯多夫》。
不管命运把我们抛到什么位置,我们都能很快调整状态,做好当下能做到的每一件事。
春天已经来了,生活很残酷,明天可能还是一片雾霾,后天很美好。
(作者简介:麦田的鸽子,爱阅读,爱文字、爱生活。用笔记录生活,抒写人生。电子书《孕期日记》已签约上架掌阅、番茄小说APP,个人公众号:麦田的鸽子
齐帆齐商学院第8期书评影评特训营。第(19)篇,(1282)字,累计(22661)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