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相信自己的记忆准确吗?如果认为自己的记忆是准确的,那么我来告诉你,记忆中的事情,很大一部分是你自己建构出来的。
在初中英语课本中有一个故事:
一个罪犯还没有被抓住前,找了几位目击证人描述这位罪犯的样貌。其中一位证人说罪犯又高又瘦,另一位证人说罪犯长着棕色的长头发,还有一位证人说罪犯小嘴巴大眼睛,结果罪犯被抓住后,真实的模样却与三位目击证人描述的大相径庭,罪犯原来是一个又矮又胖小眼睛大嘴巴短头发的男人。
三位证人在描述罪犯的时候,都是根据自己的记忆来描述的,但很明显,他们的记忆出现了错误。这一点,心理学家做过实验:
以上的图片当中包含有4个实验,下面介绍其中的实验之一:
研究者设计这个实验的目的是想知道提问中的一些问题,假定是否会使目击者在重建对某事件的记忆时,把未曾出现的事件中的物体包括进来。
被试是150名大学生,观看一段与一辆白色赛车有关的交通事故的短片。录像的内容围绕着这一事故展开,而后要求他们回答与录像有关的10个问题。
一半被试的问卷中包含这一个问题是:白色赛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他经过谷仓时速度有多快?对另一半被试则问法有了改变:白色赛车在乡间道路上行驶时速度有多快?
一个星期后被市返回,并回答食道与这个事件有关的新问题,其中用来验证研究假设的问题是:你是否看见了一个谷仓?
实验结果如下:在前一轮问题中骑到谷仓的那组被试中,有13人对此问题回答“是”,而相比之下没有提到谷仓的那组被试中只有2人回答“是”。两组的差异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
一次次的实验告诉我们:记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你的记忆是有偏差的。
我的表哥曾经告诉过我,他在上大学的时候和一名室友晚上喝了5瓶白酒,酒后两个人露宿街头,连宿舍都不能回去了。这个故事被我们当做笑话说了很久。多年后我见到了他的那个舍友,提起了当年他和表哥的那次喝酒,没想到舍友的描述却和表哥完全不同。那名舍友说他们当晚喝了两瓶白酒,而且主要是表哥喝的,酒后这位舍友把表哥扶回了寝室。
同样一件事情,两个人在几年后的描述却完全不同,我们的大脑在回忆起某些事情的时候,已经根据现在的信息和已经获得的信息进行了改造,以便服务于现在的状况,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记忆是基于当下的建构。
理解了记忆是基于当时的建构,我们学习心理学就要突破两个屏障:视觉屏障和语言屏障。
视觉屏障是指你看到的不一定是真实的。比如你看到的物体的颜色就是典型的视觉障碍,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颜色,只是物体反射了不同波段的光波而已。再比如你看到了一个人,觉得她很美,这个美并不见得是真实的美,别人或许并不这样认为。之所以你觉得他美,是因为她符合你心中对于美人形象的刻画而已。
突破视觉屏障有三个层级:肉眼、天眼、慧眼。
肉眼是指我们凡夫俗子所看到的东西。比如我们看到了一个杯子,看到了一台电脑,只要我们长着眼睛就可以看到这个物体本身。而天眼指的是我们拥有了专业的知识,能够从物体的表象看到它的本质。比如当你看到一个杯子的时候,你能够知道这个杯子的材料与另一个杯子有什么不同,当你看到一个美女的时候,你能够体会知道这个人的美与另一个人的美有什么不同,你为什么会喜欢这种美。那慧眼呢,是指你拥有了智慧的心灵,能够从外界的变动看到自己内心的变动。“你看到的永远都是你想看到的”“心理是脑的机能”“风动?幡动?仁者心动”这些都是一个人拥有了慧眼的表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或许就是表达这个意思。
突破语言屏障是指我们不能轻信一个人说了什么,而要去看他怎么说的。
也就是说,一个人描述的真实并不见得是事实本身,只是根据他脑中的形象来描述的,而她脑中的形象带有太多的主观性。
比如一位女士描述她的老公是如何不好的时候,我们能够通过她语言的描述,看到这位女士对家人的挑剔,也能够看到这位女士在人际关系当中的障碍,我们就已经突破了语言屏障。如果我们能够再深入挖掘,这位女士说别人不好的目的是什么呢?或许我们就能很快发现,她正是通过这种方式来证明自己的重要性,想要得到别人的肯定。如此想来这位女士是一个既可恨又可怜的人。
透过一个人的语言看他想要表达的意思,就是突破了语言屏障。
别再相信别人所描述的事实,也别相信自己的记忆。雾中看花,水中望月,需要你深入的学习这些心理学知识,并且拥有随时让自己跳出来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