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陈寅恪先生题写在《清华大学王观堂先生纪念碑铭》中的十个大字,曾激励了无数青年学子。然而,回到现在,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还能够做到自由的思想吗?还能够拥有独立的精神吗?
相比于先生所在的时代,我们每天所接受到的信息,岂止数倍,然而,这些信息,是否都是我们所需要的?是否都能保证它的真实性,完整性?若是连这些都不能保证,那又何谈自由思想,独立精神?我们所做,所想的一切,不过都是早已被别人提前设计好的而已,我们不过是某些人手下的一颗棋子而已,而大学生,恰恰是最容易被人利用的群体。
当我们每天被那些掐头去尾的信息所激怒,所热血沸腾时,我们是否考虑过这是否就是事情的真相?这是否是事件的全貌?因为自己的社会责任感,我们为那些所谓的弱势群体奔走呼吁,我们对那些所谓的恶人口诛笔伐,所谓士人以笔为刀。然而 我们是凭什么来判定一个人到底是弱者,还是恶人?是靠我们从各种渠道所获取的信息,可是,很抱歉的是,我们所获取的,并不是最原始的信息,而是或多或少经过了编辑者的加工过的,带有感情色彩的,不完整的信息。正直盛年的我们,很容易热血沸腾,当我们为着我们心中的不平而燃起一腔热血时,发出我们仅有的一点呼声时,不知何处,某个坐在屏幕前的大v可能漏出了满意的笑容。
自古以来,无论中外 谁控制了舆论,谁就控制了整个社会。即使强如皇帝,也需要借助各种学说为自己统治的合法性正名。中世纪的欧洲,也同样被教会所牢牢控制,作为世俗君主的国王, 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要屈居教皇之下。即使在今日,作为精神领袖的教皇依然拥有巨大的能量。梵蒂冈虽小,背后,是数亿追随教皇的教徒。而到了现代,咨询传播的方式多种多样,一人垄断舆论的情况很难出现,但是相对的,也带来了信息碎片化的问题。作为这个社会里非常渺小的一员,我们很难了解事件的全貌,也很难判断它的真实性。我们要做的,不是被动吸收这些信息,而是主动思考,讲这些零碎的信息如拼图般拼接起来,努力还原事件的全貌,做出自己的判断。
回到开头的问题,先生的期望,毫无疑问的,我们依然应当做到,而且,由于不再有以往那种垄断舆论的存在,可以说,我们比历史上任何一个时期都更加接近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我们缺的,是理性的分析和冷静的情绪,是求真的精神和严谨的态度。当我们不再盲目跟随大众,空怀一腔热血,而是沉着冷静的思考,做出我们自己的判断时,我们可以自豪的说,我们做到了,独立之精神,自由之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