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期家庭教育线下课,我收获了“想要传递什么”这句魔法句。在生活的琐事中不断不断地运用它,它的魔力减少了亲子之间的矛盾、夫妻之间的争执,改进了与长辈之间沟通方式,甚至让我重新觉察职场中的烦恼是否有意义。
自此以来,非常欣喜地发现这一年多来的浸泡除了可以做自己的心理咨询师,释放自己的情绪外,还可以输出成果帮助到他人。心法和技法终于融合了,时隔不久,带着重温的心态再次与伙伴们相遇。依然是场能的力量,所有人的状态让我一次次回顾这一年多以来每一个不同阶段的自己:迷茫的、质疑的、跃跃欲试的、从容的......
随着实践的推进,要知道“60分的家长”可真难做啊!再次巩固魔法句的力量,重新认识一致性沟通的魅力。冥冥之中,无意识地已经在运用这些看似还很生疏的方程式,不断练习和不断回观这两个好搭档,久而久之已经改变了语言沟通的惯性。
60分家长难做,不仅体现在能否觉察到是否守护到孩子成长的空间,给予孩子无限的可能;还有一个很大的挑战是锻炼父母的心境——在质疑中体验耐心和坚定自己的初心。仅举今晚家中的故事来坚定自己、鼓励自己:
故事①:晚饭前小女儿提出要买烤肠,我们商量后吃好饭、洗完头发再买。饭后带着两女儿出去洗头发,结束后妹妹提醒买一根烤肠。【需要传递诚实守信】便同意买,走了几家店已经关门,小女儿坚持再去别家看看。【需要给与孩子亲身体验,而不是说教:太晚了,买不到】与妹妹商量再看两家,如果依然买不到就回家洗澡,孩子愉快答应。走到最后一家,如愿买到,姐妹俩一人一根,小女儿回家只咬了几口便留给姐姐。这个过程中,尊重与孩子的约定,并跟孩子商量达成一致目标,虽然浪费了时间,但是孩子应该能懂得说到做到后的愉悦。
故事②:姐姐到了练琴时间开始磨蹭,不愿开始。试着问了几次为什么不想练琴,没有得到回应,此刻心中已经开始有火。立马觉察到自己有情绪,情绪中对话的无效沟通,试着用【发生了什么?怎么了?】问孩子,孩子开口说话,因为每周一和周四晚上六点多钟上钢琴课,最近期末复习有点来不及。理解孩子,并与孩子确认阻碍来自于:恐惧下周时间安排上的冲突对期末复习期间上钢琴课有压力,进而对练琴有阻碍。用“现在的事”和“未来的事”给孩子疏导,舒缓恐惧感。并用自己担心春节高速堵车不想开车的心理和现在每天仍然坚持开车的状态引导孩子:春节堵车怕开高速,到了春节时可以错开高峰、可以绕开高速、可以不开车只乘高铁等多种方式解决,对未来的可怕事,只要愿意想办法一定能找到解决的方法,而现在处于恐惧中只会无济于事。如果觉得下一周期末复习紧张,钢琴课可以调开工作日或等考完试补课,孩子理解后便自觉练琴。
这两则故事场景中的体悟:成长过程中,孩子的状态起起伏伏的状态会让父母对家庭教育理念产生短暂质疑,坚定最初的信念,保持耐心,放宽时间轴后会发现孩子状态其实是螺旋上升的,成长型的父母亦是如此,没有一蹴而就的成果。
坚持就对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