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咨访关系中,着重看对方的积极特质是什么?而不只是一味地挖掘对方的问题,让对方带着伤痕离开,后现代建构的理论以及讲故事让我有了新的体会。
图片发自简书App
今天和一位化妆师的交流让我很不舒服,我看她第一眼觉得她的脸有些狰狞,貂皮大衣、皮裤子,为了显得年轻她带了两条链子、帽子。后来我觉得她的状态不是我要关注的。仔细体会下,这次交流也许触碰了我的我的核心信念:万一不被认可?万一我不能胜任?激发了我的自动思维。还有静心的意义:静、暂停,让自己想想这个事情的结局是什么?我发现当我不喜欢一个人时我会回避,反倒会和她假装亲近,以显示我的博大心胸。隐隐还有种担心被组抛弃的感觉。大概几个小时我陷入这个情境里:她说我火很大,看手相给我,经常生病、脾胃弱、肠胃不好.......做咨询要布置场面。我隐隐觉得她想通过我展示自己是优秀的,而我上当了。关键是我被触碰到了自动思维:我是能够胜任的吗?受欢迎的吗?读书会是被认可的吗?万一新来的两位不认可呢?于是评估下。颜色的案例也让我觉得咨询不是一味要发现对方的问题,而是她积极的部分是什么,她的资源是什么?她能够做什么会让自己整个人更好?
图片发自简书App
这次互动,反倒让我有了新的体验。我希望每一次不舒服都可以成为滋养我的养分,我不是白白不舒服的。而今天我看到了自己内在的问题还在那里,比如我是有价值的吗?我可以做好这份工作吗?早年的无价值感又被触碰到。
一切向内看需要体验;觉察既是开始也是结束;时刻、分秒之间去觉察,感受;是镜映、回应,而非反应;移情与反移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