愿我的故事细水长流,敬你的孤独择日而终。关注微光,看尽人生百态
引言:
近日,广东佛山警方接到一位母亲报警,称自己7岁女儿在商场偷了东西。原来,小女孩曾在商场一家店偷过几个扭扭蛋,后来又从店门口路过时被店员认出来。
面对询问,小女孩怎么都不承认,店员就通过小女孩的电话手表和女孩的妈妈联系上。女孩妈妈赶到了商场。
无论女孩妈妈和店员怎么问,小女孩就是不肯承认。妈妈想到之前有新闻报道过类似父母报警教育孩子的事件,自己也想给女儿一个教训,于是报了警。
民警支开了妈妈和周围人员,耐心劝说教育,小女孩终于承认,看到小玩具很漂亮,但也知道自己家里条件不好,不好意思向妈妈开口要钱,一时没忍住就偷拿了几个。事后,女孩妈妈按商品原价进行了赔偿。
亲妈的这种教育方式值得赞扬吗?
此举的优势
1.给孩子正确引导
网友对于“熊孩子”这种生物向来都是深恶痛绝,而每个“熊孩子”的背后,都一定有溺爱孩子的“熊家长”。
下面点赞最高的几个评论都是在称赞这位妈妈简直是“虎妈模范”,我也不得不承认,这位妈妈的教育方式很有效。
“小时偷针,长大偷金”,不一味偏袒孩子,从小纠正孩子的行差踏错,培养他们正确的观念与行为,给孩子正确引导,做错了就要承担责任,以后就不会犯下大错。
2.警察的威慑力更大
相较于店员、妈妈和路人说的,警察叔叔作为“官方人员”,他们的话对于一个孩子来说更有威慑力。
警察叔叔的教育,会让小姑娘更加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偷窃行为有多严重,并且这种警示作用比进校园对小朋友讲上百遍讲座都要管用得多。
同时,警察叔叔的到来让孩子明白,自己的行为是需要承担后果的。
3.妈妈树立了一个正直诚实的榜样
设身处地想一下,店员丢了东西,肯定是要自己赔偿的,因此一定要讨个说法。而在当下那个环境,面对店员的不依不饶,以及围观者的窃窃私语,这位妈妈承受的目光与压力都很大。
作为一位妈妈,我想,她想要保护孩子的心远胜于我们这些旁观者,只是她更懂得“做人要有底线”。
可是这位妈妈没有妥协包容孩子,慌慌张张给了钱一走了之,没有了下文,反而勇敢地报了警,让孩子承受自己做错事带来的后果,直接为孩子树立了一个正直诚实的榜样,她的勇气值得赞赏。
此举的劣势
而另一方面,也有相当一部分网友认为,妈妈的教育方式对于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来说有失稳妥,可能产生一些副作用。
1.浪费警力
这位妈妈也是在学别人的教育方式,可这种方式并不一定适用于自己的孩子。孩子做错事,还是应先以沟通教育为主。
前段时间有一个五六岁的小男孩被亲妈领着主动去派出所“自首”,自己把别人的车刮花了。不过人家是在父母教育下先明白自己做错了,再主动自己找警察叔叔承担责任的。
家长才是监护人,孩子还是未成年,不需要承担法律责任,可是找警察特意出警跑一趟,相当于推卸自己作为家长的责任与义务。说白了,这和一些家长对老师说的“我家孩子我管不了,全靠你们老师了”有什么区别?
2.伤害孩子自尊心
的确,孩子还小,不会留下任何案底,可即便是再小的孩子也有自尊心,爱面子,而最最亲密的妈妈却在众目睽睽之下,对自己进行道德拷问。在那一刻,孩子的内心是孤立无援的,是绝望的,她感受到的是来自全世界的质疑与指责。
我看到很多人评论说:你要先自我尊重了才是有自尊,偷了东西那一瞬间你就已经没自尊了,不是被发现后没有的。
从犯罪心理学上讲,亲属间的背叛极可能导致犯罪分子心灵绝望,而一个充满信任和温情的家庭更有利用犯罪分子的改造。
对于小孩子来说,当众羞辱比自己偷东西这件事的伤害更大,或许会让孩子给自己贴上一个“贼”的标签,从而产生负面的偏激思想,而这种心理阴影可能伴随一生。
3.和父母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当孩子知道,自己犯了错,父母也不会护着自己,而是把自己推出去,独自承受来自全世界的指责谩骂,狂风骤雨,会让孩子从内心深处感觉到父母对自己的“背叛”,减少对父母的依赖感,渐渐产生疏离。
之后孩子不会再愿与父母说任何有关自己的话题,不会乐意把自己的心事分享出来,从而和父母之间产生信任危机。
事件背后的反思
亲子之间的教育方式
从孩子宁愿偷偷拿,也不张口管家里要,就可以想象出平时有需求的时候,她面对的是什么。不是说她偷拿个玩具不是大错,而是她不敢和她妈妈讲她自己喜欢、想要。
7岁的孩子还没有自控力,对于是非对错没有强烈的概念,偷东西也只是一时想要罢了。孩子在妈妈再三追问下都不肯说实话,也不愿意和妈妈讲。直到警察来了,才愿意对一个陌生人讲述自己的想法。
不知道这个小孩子的妈妈想到这里,会不会觉得很难过。这说明,妈妈与孩子之间的亲子关系并不是很乐观。
作为孩子的妈妈,在指正孩子的同时,也要对自己进行反思,为什么孩子看到妈妈也不肯承认自己的错误?为什么看到喜欢的东西,是偷拿,而不是让妈妈买?是否是自己从未满足过孩子的愿望导致的?自己之前的教育究竟哪里出了错?
亲子之间的沟通问题
当孩子发生了意外状况,事件中的妈妈连一点亲密交流都做不到吗?不会观察孩子的需求,孩子也不会表达自己的时候,就要警察来解决?家长是不是该自省一下?
这背后的问题其实很大,闺蜜在大学期间保持每周都要和父母进行一次视频通话,毕业旅行时的频率是每晚睡觉前,聊的东西很琐碎,都是一些日常或者是今天看到什么新鲜的东西。
室友对此很疑惑:“你为什么能和你爸妈聊那么久?我都不知道和爸妈说什么,也就不怎么打电话了,我妈老怪我翅膀硬了。”
刚开始闺蜜感到很莫名其妙,你从小和父母一起生活这么久,到现在还不知道怎么和爹妈交流吗?实际上是真的不知道。
有些人在习惯上,都不太愿意和自己的父母家人有着透明直接的交流,就像中间有着一道围墙一样。这种交流的围墙都是在从小和父母的沟通中,一点一点搭建起来的,渐渐的,连孩子对父母都不愿意讲实话了。
假如父母用爱去和孩子沟通交流,用耐心去倾听孩子的想法,用温柔去安抚孩子的情绪,相信这件事就不会让孩子产生很大的心理负担与阴影,也有足够的自信与是非观更加坚定地适应这个社会的法则。
面对此事的解决方法
我并不是说偷东西不是大事,也不是说报警这个处理方式不好,而是如果妈妈选择这样做,首先要考虑到这样做带来的“副作用”,也思考是否有更加稳妥的解决方法。
报警的确简单粗暴有效,可如果孩子因此怨恨母亲呢?如果孩子觉得反正只是被警察叔叔说两句,更加肆无忌惮了呢?反正如果是我,我是真的狠不下心做这件事的。
当孩子犯了错,家长首先要做的是向孩子求证事实→了解行为背后的原因→聆听孩子的想法→先不评判,引导孩子进行换位思考→使孩子产生共情,明白对方感受→共同讨论以后的解决方案,比如为家里洗多少盘子可以换个玩具等。
之后,淡化这件事对孩子的负面影响。如果像朱朝阳爸爸一样去录音、窃听孩子、套孩子的话,一旦被发现,亲子关系就会分崩离析。
此次事件的后续处理
警察叔叔的教育不会留下案底,不过会留下足够的震撼。这种自己承担风险的后果,对孩子来说足够深刻。
但这件事并不会因此而落下帷幕,事件发生后,父母在后期也应该跟上一些心理疏导,以免对孩子造成不可磨灭的心理阴影。
如果之后父母亲戚认为效果显著,总是拿这件事或者叫警察来吓唬孩子,威胁孩子听话,那孩子会产生逆反心理,且认为这都是妈妈带来的屈辱而更加记恨。
结语:
不得不承认的是,在绝大多数人看来,这件事的确是一件在教育上较成功的案例。求而不得的确是人生常态,但是教育面前无小事。
如今大多都是独生子女,父母对于孩子的保护心态太强烈,总是在孩子面临挫折时,充当孩子与无情现实之间的保护伞,这样无可厚非。但是不能孩子一皱眉父母就心疼,同时,直接把孩子推出去迎接狂风骤雨,也容易产生偏执心理。
理性上来说,在孩子年纪还小、三观还未定性的时候,父母就要好好教育,指引孩子树立正确的三观,面对错误不要让孩子觉得这些是理所当然,未来面对社会才不会误入歧途。
今日话题:你赞同这位母亲的做法吗?
欢迎留言讨论。
图片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