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她,是在一个心理咨询实习的机构。
她给我的第一印象是很有礼貌、主动、热情。
那时候,我们作为同一批取得二级心理咨询师资格证的人,都怀抱着一颗蠢蠢欲动的心,想将学到的理论知识用到实践中去。
因此,我们聊天的内容都是与心理咨询有关的事情。分享我们各自接触到的案例,一起分析来访者问题的成因和可能用到的咨询方法。到后来,这种分析延伸到我们自己。当然大多数情况下,是她讲我听。
因此,我知道她来自安徽,有一个弟弟,她的境况与电视剧《都挺好》有着惊人的相似。妈妈将所有的精力与爱都放在弟弟身上。她大学毕业后在上海一家外企工作,她的老公是她的同事。我认识她时,她刚离职在家备孕。
尽管她的婚姻生活十分幸福,但每次说到妈妈,说到小时候的事情,我都能感觉到她内心里的那个无助的、时刻追赶着妈妈脚步的小女孩,哪怕她现在足够强大,但对妈妈曾经的忽视还是耿耿于怀。
幻年时,如果从父母那里没有得到足够的关注与爱,那么成年后我们终其一生都在寻找这种曾经的缺失。儿童时期未被满足的需求会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比如,迫切的希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对别人任何形式的拒绝特别敏感,特别想证明自己的重要性。
这种迫切地希望得到他人认可、证明自己的重要性的愿望,在我们意识里,是觉得再正常不过的事情。
诚然,我们希望得到重要的人的认可,希望自己活的有价值感,这无可厚非。但如果这种认可需求不分场合、事无巨细,带有一种强迫性质,那我们就很容易感到沮丧甚至愤怒,因为,这种需求不是总会得到满足的。而将自己是否有价值的决定权,完全交予他人,本身就是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有一次,我们一起逛华东师大附近的一条商业街。我看见一件喜欢的连衣裙,结果试穿后并不如意,她看着我说:“你穿上很漂亮,真的很好。”但我还是决定不买。等到了另一家店,找到了我真正喜欢的那一件,我笑着对她说:“这件我很喜欢,你觉得如何?”她一反常态,非常冷漠地说:“你认为好就行。”很明显她生气了。
尽管我知道她这种情绪的来源,但还是觉得特别委屈。
其实当我们陷入某种情绪之中时,很难对这种情绪保持觉知,情绪遮盖了我们的心智,大脑已经暂时失去了理性思考的能力。
就比如她,尽管系统学习过心理学的知识,但当我没有认同她时,那一刻涌上她心头的愤怒,已经淹没了她所有的智慧。
我自己也会这样,有时候被情绪牵引着,纠结、烦恼甚至痛苦。直到这种情绪的波澜慢慢平静下来。然后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如醍醐灌顶,发现困扰自己多时的负面情绪,并不单纯的是因为某件事或人引起,而是来自于很久很久之前的某些场景。
我想,很多人也会一样,一如我和她。我们莫名的生气、沮丧、愤怒,伤害自己,也伤害自己身边的人,破坏我们的人际关系,降低生活的幸福感。
心理学理论认为,幼儿时期的成长过程,决定了我们成年后看待外在世界的态度。如果幼儿时期得到了充分的爱与关注,长大会觉得这个世界充满了友善和爱。反之,如果幼时被忽视,缺乏关爱,长大后会觉得这个世界没有温暖和真情。
我们成长的环境不可能完美无缺。成年之后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带着原生家庭留下的缺憾,在现实里盲目地寻找,然后因寻找不得而痛苦。
我们所需要的认可和爱,其实就在我们自己心里,不假外求。
在情绪的边缘保持一分觉知,不被情绪彻底淹没。在这个充满了焦虑与压抑的时代,唯愿我们活的轻松自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