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起欧阳修,耳熟能详的莫过于《醉翁亭记》,这篇入选中学课本的千古名篇,不仅将“环滁皆山也。其西南诸峰,林壑尤美”的琅琊山盛景推介天下,更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文人情怀抒发到了极致。
作为宋代当之无愧的文坛领袖,欧阳修力推诗文革新,倡导简约文风,又善于修前朝史,提携苏洵、苏轼、苏辙、曾巩、王安石等,被赞为“唐宋八大家”;作为资深政治家,欧阳修历仕仁宗、英宗、神宗,堪称三朝元老,官至参知政事(副宰相之职),谥号“文忠”。
辉煌背后,欧阳修还有鲜为人知另一面。他近四十岁不惑之年,陷“与外甥女乱伦”传闻,被贬滁州,作《醉翁亭记》;后六十岁时,又遭所谓“帏薄不修”弹劾,背负“与长媳通奸”不实指控,从此绝意官场,强意归隐,在颍州西湖终老。
纵观封建历史,政治斗争无时不在,击倒一个政治对手,最直接的办法,便是从道德上污名丑化。欧阳修背负的骂名,其实是北宋党争的真实写照。欧阳修性格耿直、文笔犀利、辩才出众,后又卷入庆历新政变法、“濮议”等朝堂是非,虽暴得文坛大名,却仕途羁绊坎坷。两次大辱,三遭贬谪,却百口莫辩,无人援手,为朝堂主流所弃。
千年之后,如何读懂欧阳修?一叶知秋,欧阳修在洛阳、滁州、颍州的三篇作品,凝缩了近而立之年、不惑之年、花甲之年的不同境遇心态,或许可以勾勒出一代大家的人生和精神轨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