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法国社会心理学家、社会学家、群体心理学家,古斯塔夫.勒庞所著,写于1890年左右,作者当时50余岁,书中主题论述群体心理。
我印象比较深刻的有三点。第一:群体特征背景,来自种族和文化;第二:群体具有盲从、不具备推理能力;第三:宗教、领袖等借助于群体心理,对其实现宗教教化或服从组织的目的。
一:群体的特征背景,来自种族和文化。 这点一针见血的解释了,当今国际上各国家,所呈现的不同外貌、语言、观念、文化等的多样化,以及横向比较的差异化。同样适用于,单个国家内,各地域之间的地方特色。比如中国,南方人的开放精明高速发展、北方人保守粗旷稳步推进。
(一)群体的行为特征
第一,在智力上,群体的表现远不如构成这一群体之中的个人。
第二,群体比个人更有力量,但是群体的表现是极不稳定的。
第三,群体的行动是受感情激起并主导的,这种感情的强弱程度,直接决定着群体的行为能力。
第四,群体的表现有可能比个体更好,或者更差。而这完全取决于周边的环境。
第五,群体能够干出什么来,取决于影响群体的暗示是何种性质。
第六,群体往往会构成骚乱的因由,但群体更多的表现,却是一个英雄主义的群体。这种英雄主义,毫无疑问是建立在无意识的心里层次上的。
二:群体具有盲从、不具备理性推理能力。
被群体能够接受的观念,一般都是简单的、直白的、浅显的、容易接受的,在这种情形下,将零散的个体聚集,形成了群体。而一个人,在作为个人,他的主动意识和运用智商的能力,在作为群体中的一员时,会消失进而转为无意识的盲从。这一点,可能最深刻的例子,在遇到老人跌倒、或者抓小偷这样的情形下,当你处在一个人的状态下,会发挥个体主动意识,预先从道德和安全去考量推理,是否要援助他人?
而当你处于一群人的状态下,当这个群体围观或袖手旁观的时候,你很有可能,成为群体中的一员,什么都不做;反之,当这个群体,在全力协助他人时,你也很可能,义无反顾的加入。还有当今的选秀或相亲类节目,现在群体的意识,在一定程度上左右了个人,无意识的状态下,随波逐流的反应。
三:宗教、领袖等,借助于群体心理,对其进行宗教教化、或被服从组织的目的。
利用断言、反复和传染的方式,在群体中,形成并塑造根深蒂固的观念甚至使命。加之暗示,群体很容易被煽动感情,采取行动,有些甚至愿意牺牲家人、付出自己的生命,去完成使命并认为自己光荣无比。比如军队,军人惟命是从。
终极的例子,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和世界上一些恐怖主义组织。
这本书,从理论上,刷新我的认知:群体讨论通过的结果,并不见的有理,并非大家说好就是好,大家非议就排斥。
提醒自己,减少无意识的盲从,遵从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