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我陷入了一种焦虑之中,具体地说是做人的焦虑。首先声明我现在是神志清醒的状态,并且我认为我已经完全走出这种焦虑之中了,所以我打算写点东西来记录下我的思考,并给予他人启发。我烦躁的导火索绝对是一些烂事,然后导致了我的自我怀疑。类似于怀疑自己的人是不是不够好,对人是不是不够好,甚至于上升到了我的前途,悲观地想象自己以后是个一事无成的废物。我迫切地需要从这种难过中抽离出来,逃避绝对不是一个好主意,因为懦夫才会逃避,而我这样拥有热忱的研究精神(虽然大部分情况下研究不出个所以然)的人当然是选择直面他。心理学家埃利斯曾经提出一个ABC理论,A指的是激发事件Activating event,B指的是信念Belif,C指的是行为后果Consequence,他的主要观点是激发事件只是引起行为后果的间接原因,其根源其实是因为激发事件产生的信念B。简单点来说,我们焦虑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错误评价所产生的错误信念。而我们对事物的评价又得扯到我们的家庭教育去了,社会去了,甚至于你的女朋友(男朋友)去了,属实是有点复杂,所以我决定分为几个角度来研究这个所谓的错误信念,逐个击破,实现自我救赎。
第一个角度是社交,我自认为我是一个有点个人魅力的人,所以身边朋友不算少,但是我是处女座。有人想问了,处女座和交朋友有什么关系?我告诉你,关系大了去了。处女座男的心思敏感在我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别人的一举一动就可以影响我的心情,有的时候你看我一眼我就要花一个上午的时间来思考我做错什么了。我经常称自己为“卜女座”,因为处的不是很完全。我庆幸我没有传统处女座的强迫症,这样就免去了双重折磨。面对我的众多朋友,我尽量做到照顾周全,可是我又不是一个无暇的人,所以有的时候会有所疏忽,“想要周全”和“我的人无法做到周全”这一组矛盾导致了我十分痛苦,我没有能力去让我自己过的舒服,就比如我上次球赛因为个人情绪的问题和我的好兄弟吵了起来,导致场面非常尴尬,这种尴尬的痛苦在我这个卜女身上放大了n倍,如果我的脚趾足够灵活,它大概可以抠出一个类似于五台山显通寺无梁殿那种中式宫殿,直至和好后还是有这样的感觉。好了,现在来套用埃利斯先生的思维,我现在痛苦的是我对这件事的信念B,所以列举一下:1.我认为我的不妥言论伤害了我的兄弟。2.我的兄弟会为此对我有所看法。3.这件事最终会扩大到其他朋友那里。 假设这些看法是错误的,就会转换为我的言论并没有起到那么大的副作用,在别人看来只是一件很小的事。为此,我特别的询问了一下当事人,我的兄弟罗先生,他对我说我的不妥言论确确实实伤害到他,但没有到那么一个对我产生看法的程度,而当时场上的另一位队友也说了,这件事情就是一件小事,是我过度在意了。讲到这里,我的心结也算是解开了,和兄弟的对话也自然了许多。我举的这个例子可能不是很有代表性,罗先生有可能出于他的情商照顾了我的感受,但这些都不是我现在该想的,因为我的心情相对之前已经好了很多,这让我很有信心在社交中处理好人际关系。总之,我这么想让我自己舒服了。
第二个角度是欲望,我认为在欲望这个话题不是见不得光的,性交和学习实际上是一个层面可以讨论的东西,因为这都是人类的本性。当然交配活动不是我想说的欲望的全部,只是做一个指代。举个例子,一次社会调查中,发现当今所有离婚夫妻分开的原因属于夫妻生活不和谐的占到了八成,这说明了性在两性关系中的重要性(除去无性婚姻)。很多人都觉得谈性很可耻,可能是因为我出生在潮汕地区,实际上我的思想是挺保守的,而我在后来接触的思想却偏开放一些,无所不谈,无所不为。我常常陷入这种外部环境与自身矛盾的焦虑之中。感情里面性的存在是没有什么问题的,我看过的一些先进的观点这样说,而我保守的价值观却告诉我性会让爱情变得不纯粹,变得可耻。同理,我们来假设这种想法是错误的,所以实际上性可能会使爱情正向发展,我必须要找出一些论据来支撑一下我的想法。从科学的这一侧来说,性生活会刺激脑后部分泌内啡肽,这种物质可以缓解疼痛缓解疲劳,有助于睡眠,规律的性生活也可以延缓衰老,保持健康,从而使人更加自信,精力充沛地投入到生活和工作中。从精神感受上来说,性生活会给人带来愉悦感,促进感情升温,使感情更加稳固。想到这些,我感觉性实际上和吃饭实际上没有什么本质上的区别,都是人类生存的手段且有一定正向作用。食色性也,食色性也,我突然释然了。之所以会产生内部与外部的不和谐,是因为你没有为自己罗列出有力的支撑点,导致了力量相对弱的外部的先进观点与根深蒂固的价值观的失衡。在这段话中我要特别强调一点,在说服自己的过程中一定要避免陷入一个思维误区,不要试图去证明对立观点是错的而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是对的,如果我向你们举例子说无性婚姻是该死的,丁克家庭不应该存在,这并不能有力地支撑起我“你要相信性不可耻”这个心理暗示,我也不能走出这一份焦虑之中。
第三个我要讲的是人的自我探讨,想要从根本上解决生活中的焦虑,还是得从自身出发。你真的认识你自己吗?你可以这样问自己。如果你发出质疑“我怎么可能不了解自己”,那么请仔细地看下去。我曾经也保持着这样的意见,认为自己对自己足够了解,所以我大胆地对自己下了个定义:一个保持绝对浪漫的人。我当时就是这么自视清高,做着一些奇奇怪怪的事情:打50块钱没有目的地的滴滴,然后原路走回来。写一封信寄给不存在的地方还有不存在的人,又或者请流浪汉吃了顿饭然后恳求他带我流浪一天。就是这样独特的脑回路让我误以为我是神仙一般的人物,至死也不会落俗,永远向往无人之境的美好,永远地保持浪漫。可后来我发现我爱财,好色,抽烟有瘾,饮酒失度,下意识地去听流行歌,玩烂俗的网络梗时,我迷茫了。原来我不曾真正地了解自己,我们心中的“自己”只是我们希望成为的人,所以现实中的自己的特征如果和心中“自己”的特征不谋而合,这个特征会被无限放大,反之,那些与理想有所差异的特征就显得不那么显眼,正是因为这样,人才会对自己作出错误判断。探讨自我首先得打破对自我的刻板印象,不要让“我应该是怎样的人”侵占你的内心,这句话出场其实并不合时宜,对自我的认知需要摒弃掉“设置”,在生活中寻找蛛丝马迹。我手机的备忘录的一页是这么写的:拖地没拖干净被妈妈骂了----做事不仔细,做好的计划没有完成----太过理想化,开导了分手的好友----善于沟通......就是这样的一个“客观事实--性格判断”的模式让我渐渐地认识了自己,原来我也只是一个有的时候搭错根筋的普通人而已,所以我不必对自己太过苛刻,就像我曾写过一篇文章叫做《和自己握手言和》,自我和解实际上是解放天性的重要一步。当我们哪一天真正实现了自我认知时,再把“我应该是怎样的人”他老人家搬出来,对症下药,这样才有利于人长足的发展。
我今日所写观点实际上是为了提供一些思路去缓解我们的焦虑,第一步是给予自己积极的心理暗示,第二步是找出有力的支撑点加强心理暗示,这前两部是属于“缓”,而你如果想“解”就必须进行第三步,客观的自我认知。不才认为,做人的学问没有那么复杂,只不过是寻找自己然后做自己而已,今日的分享就到这里结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