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疯癫狂语】刘秀是最会打仗的皇帝(1)

西汉末年,皇室衰微,权臣王莽乘机窃取皇位,改朝换代,建立新莽政权。登基后不久,一心想扭转汉末流弊的王莽,实施了一系列雷厉风行的改革措施。由于准备不周、急功近利,又赶上连年荒旱,致使民生凋敝、贼盗蜂起。这样的局面,必然会唤起人们浓烈的怀旧情结,无论是布衣百姓还是枭雄豪杰,无不缅怀大汉往昔的荣耀与光彩。激愤之下,百姓便纷纷将矛头与剑锋指向了王莽。

公元17年,王匡、王凤起兵于湖北,率领部下发动了“汉军”起义;公元18年,樊崇起兵于山东,部众皆以赤色涂眉毛,发动了“赤眉军”起义。除此之外,还有王常的“下江兵”、陈牧的“平林兵”等势力。天下的乱象已现,刘[插图]和南阳的众多子弟皆欲趁乱起兵,而刘秀却持谨慎的态度以观时局。据《太平御览》卷九十引《东观汉记》载:“上(即刘秀)深念良久,天变已成,遂市兵弩。”可见,刘秀起兵是经过了深思熟虑和谨慎决断的,见天下确已大乱,方才决定起兵。

刘秀游学长安太学时,已涉猎兵书,谙于军事。然而,刘秀并非百战百胜的将军,起兵反王莽之初,“见小敌怯”。地皇三年(22年)十一月,刘秀和兄刘[插图]与新军战于“小长安”(汉宛县,即今河南南阳市南),结果刘氏兄弟惨败,刘秀二哥(仲)、二姐(元)和三个外甥女遇难,他与小妹(伯姬)合骑逃跑,才幸免于难。但由于刘秀对初战的失败不气馁,又善于总结经验教训,所以,在以后的战争实践中锤炼出卓越的军事才能和无畏的胆略。

刘秀征战四方十四年,身经百战,一统天下,光复汉室,可谓马背上得天下。刘秀在军事上的功业,除唐太宗李世民可与之媲美外,其他的古代帝王是难与比肩的。正因为如此,毛泽东称他是“最会打仗”的皇帝。

刘秀的“会打仗”,既体现在他的“成名战”——昆阳之战中,也体现在他逐步消灭群雄、统一天下的大战略中。

刘秀的“成名战”——昆阳之战

起初,刘秀兄弟和南阳宗室子弟在南阳郡的舂陵乡起兵,故史称刘秀兄弟的兵马为“舂陵军”。舂陵军的主力为南阳的刘氏宗室和本郡的豪杰,兵少将寡,装备很差,甚至在初期,刘秀是骑牛上阵的,这也成为后世演义中的一段佳话,即所谓的“牛背上的开国皇帝”。后经过激战杀死了新野尉,刘秀才有了战马。为了壮大声势,加强反莽力量,舂陵兵与新市、平林、下江这三支汉军中最大的主力进行了联合,从而增强了相互的力量,并先后于沘水、育阳等地与新莽的征讨大军激战,大破新军,并击杀了新莽大将甄阜、梁丘疵等人。

随着军事上的接连胜利,汉军力量也迅速壮大,“百姓日有降者,众至十余万”。但各部首领“皆自称将军”, “众虽多而无所统一”。战争形势的飞速发展,要求建立统一的领导。汉军各部将领于地皇四年(23年)二月初共同拥立汉宗室刘玄为帝,国号称汉,年号曰“更始”,并置三公、九卿及将军等职位。刘玄就是历史上的“更始帝”。刘被封为大司徒,刘秀则受封为太常偏将军。

统一领导的建立,促进了形势的进一步发展。刘秀、王凤、王常等率领军队北攻颍川郡,连克昆阳、定陵(今河南省舞阳县东北的北午渡)、郾(今河南省郾城县南),并以所得大量“牛、马、财物,谷数十万斛,转以馈宛下”,在财力、物力上给刘[插图]指挥的围困宛城的汉军主力以有力的支援。刘秀等率领的汉军在攻克郾城之后,分兵两路:一路由王常率领,从郾城东进,攻略汝南郡(今河南省上蔡县西南)、沛郡(今安徽省濉溪县西北),没有站住脚,不得不回转,“还入昆阳”;另一路由刘秀、王凤等人率领,继续在颍川郡内活动,由郾城向西北进发,攻占颍阳(今河南省襄城县东北)、郏县(今河南省郏县),迫近颍川郡城,大有席卷整个颍川郡之势。

这样一来,新莽王朝在南阳郡和颍川郡颍阳、郏县一线以南的势力,除岌岌可危的小城襄城(今河南省襄城县)、父城(今河南省平顶山市西北)外,只有孤悬的南阳郡城宛城。宛城是当时的著名都会,“西通武关”, “北连中原,东通吴会……南控蛮越”,地理位置非常重要。宛城一失,襄城、父城等小城更无法据守,整个颍川郡便只好放弃。汉军若得宛城,则有了巩固的根据地,主力既可北取新莽王朝的关外重镇洛阳,又可以西进武关(今陕西省丹凤县东南),直逼新莽王朝的都城长安,危及新莽王朝的统治。特别是汉政权的建立,设百官,立天子,树旗号,公开与新莽王朝分庭抗礼,在政治上有号召力;组织较为严密,事有所司,众有所领,力量强大。这使王莽“闻之忧惧”,成为新莽王朝的严重威胁。王莽为巩固自己的统治,宛城势在必救。他调集重兵,企图一举扑灭汉军,除掉心腹大患。这样,一场大战就不可避免了。

地皇四年(23年)三月,王莽任命大司徒王寻、大司空王邑为统帅,征调“天下能为兵法者六十三家,数百人,并以为军吏”。王莽一面要王寻、王邑“选练武卫,招募猛士”,一面命“州郡各选精兵,牧守自将”,集会洛阳。当时“定会者四十二万人,余在道不绝”。王莽除从各州郡征调物资,又“倾府库以遣邑”,让王寻、王邑“多赍珍宝、猛兽”, “欲视富饶”, “以助军威”, “用怖山东”。王莽几乎征调了一切可以征调的军队,并征用了全部资财,用以进行这场生死攸关的战役。

在这一系列准备工作完成之后,五月,王寻、王邑统率会集起来的各州郡兵,号称百万,浩浩荡荡地直奔颍川。对这次新军出师盛况,史书上做了这样的描述:“旌旗辎重,千里不绝”, “车甲士马之盛,自古出师未尝有也”。

汉军得知新军由洛阳南下的消息,立即派太常偏将军刘秀等将兵数千人邀击于颍川西北的阳关(今河南省禹县西北)。由于诸将被新军的声势所吓倒,慌忙逃回,“驰入昆阳”,而使汉军失利。

王寻、王邑在颍川郡,又会合了被汉军击败的严尤、陈茂的残部,一起杀奔昆阳而来。

当时昆阳城内的汉军只有八九千人,面对“军陈数百里”的新军,加之初战的失利,昆阳笼罩着惶惶不安的气氛。面临强大敌人,不少将领十分恐惧,怕再见不到自己的妻子儿女了,打算放弃昆阳,往其他几个县城疏散。

在大敌当前、内部军心浮动的情况下,年轻的刘秀既没被新军的气势汹汹所吓倒,也没有因为阳关初战失利而灰心丧气。他冷静地分析了当时的形势,提出了自己的主张。他指出:虽然昆阳城“今兵谷既少,而外寇疆大”,但只要“并力御之,功庶可立”,表示出战胜强大敌人的坚定信心。接着,他进一步论述不能放弃昆阳的理由,他说:大敌当前,“如欲分散,势无俱全。且宛城未拔,不能相救。昆阳既破,一日之间,诸部亦灭矣。”

诸将平时看不起刘秀,但在万分急迫之下,都慌了手脚,只好向刘秀请教。刘秀周密部署:令王凤、王常坚守昆阳城;自己和宗佻、李轶出城到定陵、郾城等地收集援兵,伺机对敌军实行内外夹攻,以克敌制胜。刘秀如此从容不迫,指挥若定,表现出卓越的军事素质。

刘秀的主张是正确的。攻入颍川郡的汉军是一支钳制部队,它的作用,一方面扩大汉军的控制地区,扩充队伍,收集资财,支援围困宛城的汉军主力;另一方面则钳制颍川郡的新军,使其不能援救宛城,这样就掩护了主力队伍加紧攻击宛城。如果在新军大军压境之时放弃昆阳而不守,部队分散,围困宛城的主力又不能抽出兵力援救,必被新军各个击破。“诸部既灭”,围困宛城的主力就失去了屏障,新军挥戈直指宛城,“宛城未拔”,汉军主力便将处于坚城之下,后面大军乘之,在这腹背受敌的危境中,被击溃或被歼灭的结局是非常明显的。因此,坚守还是放弃昆阳,关系到汉军生死存亡的大局。

刘秀率宗佻、李轶等十三骑趁新军对昆阳尚未合围之前,借着昏黑的夜色,突出南门,沿昆水北岸急驰向东,到定陵、郾城等地调集援兵。

王寻、王邑所率领的新军,根本任务是路经昆阳南下去进攻围困宛城的汉军主力。但当新军到达昆阳城下的时候,王邑就想把昆阳围困起来。严尤虽然在育阳曾败于汉军,但在谋略上还是略胜王邑一筹。他劝王邑不要屯重兵于昆阳城下,而应把主攻方向定在围困宛城的汉军主力。他说,“昆阳城小而坚”,不易攻下,“今假号者在宛,亟进大兵,彼必奔走;宛败,昆阳自服”。如果王邑把军锋直指宛城,汉军主力不仅腹背受敌,而且无法集中,加上新军数量和装备上的优势,汉军的失利就会成为定局。然而,王邑是个无战略头脑的莽夫,依恃自己是王莽的近亲和心腹,总揽军事指挥大权,骄横不可一世,刚愎自用,以为只凭军事优势就可以一举荡平昆阳,然后鼓行而前,直逼宛城。他说:“今将百万之众,遇城而不能下,何谓邪?”“百万之师,所过当灭。今屠此城,喋血而进,前歌后舞,顾不快邪!”他沉溺于眼前的小利和为攫获虚荣,遂下令把昆阳“围之数十重”, “列管百数”,把众多的军队屯聚在小小的昆阳城下,“旌旗蔽野,埃尘连天,钲鼓之声闻数百里”,但兵力无法展开,数量上的优势不能充分发挥。小而坚固的昆阳,却正好便利于汉军的防守,八九千人的汉军凭城据守,弥补了数量上的缺陷。据守昆阳的汉军,大部分是由起义的农民组成的,王凤、王常等将士对新莽王朝的反动统治都有刻骨的仇恨,因此,上下齐心,同仇敌忾,威武不屈,作战英勇顽强。尽管王邑令造“云车十余丈,瞰临城中”,向昆阳发起猛烈进攻,“积弩乱发,矢下如雨”,使“城中负户而汲”, “或为地道”,或用“车輣撞城”,日夜攻喊不止,但都被守城的汉军挫败。汉军坚守昆阳,不仅钳制了新军,保证了汉军主力攻取宛城,同时,也为刘秀、宗佻、李轶等调集援兵争取了宝贵的时间。

新军久攻昆阳不下,严尤又建议王邑:“‘归师勿遏,围城为之阙。’可如兵法,使得逸出,以怖宛下。”王邑没有采纳。“王凤等乞降,不许”,坚持屠城的错误战术。王邑等自以为攻取昆阳“功在漏刻”, “意气甚逸”,失去了挽回战争败局的任何可能。

正在王邑得意扬扬的时候,六月初一,刘秀、宗佻、李轶等调集的定陵、郾城等地的援军开到昆阳城东一带,对新军实行战略反攻。对于汉军援军的到来及其可能引起的战局变化这一严重情况,作为一军统帅的王邑没有进行任何必要的分析和认真的研究,仍然迷信于军事上的优势,不把汉军援兵放在眼里。当汉军的援兵先锋部队步骑千余人,在刘秀率领下在距新军四五里的地方列好进攻的阵势时,王邑恃强轻敌,仓促间只派数千人临阵迎战。刘秀率先冲击,新军被“斩首数十级”。汉军诸将惊奇地说:刘将军平时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却如此英勇。故上下同心,拼死杀敌,连战连胜,歼新军千余人,新军溃不成军。汉军取得了战略反攻的首战胜利。

毛泽东在《论持久战》中指出:“优势而无准备,不是真正的优势,也没有主动。懂得这一点,劣势而有准备之军,常可对敌举行不意的攻势,把优势者打败。”这是非常精辟的论断。新军与汉军援兵的首次战斗正是这样。新军四十余万,对于只有数千人的汉军援兵,无论从数量上、装备上都占有绝对的优势。但由于王邑轻敌麻痹,毫无准备,轻率决定派数千人迎敌,面对汉军援兵则失去了优势。汉军援兵虽然对整个新军说来,明显地处于劣势,但在局部,又处于战役的主动地位,因此,一战而胜,再战又捷。“诸将既经累捷,胆气益壮,无不一以当百”。而新军作战兼旬,不能攻拔昆阳,又迭败于汉军援兵,军队疲惫,士气低落。新军前阻坚城,后有汉军援兵,腹背受敌,两面作战,处于被动地位。

此时,汉军主力已拔宛城三日,但由于军情隔绝,加之更始政权初创,统一指挥协同作战能力较差,汉军主力没有驱师援助昆阳,这对坚守昆阳和援救昆阳的汉军都是不利的。刘秀等人清楚地看到自己的不利地位,如果与新军进行一个一个阵仗的争夺,稍不慎,便有被击破和被消灭的可能;他同时又看到王邑麻痹轻敌,调动无方,所率队伍各部是从各郡抽调来的,互不熟悉,战斗配合不协调的弱点。于是,刘秀一方面制造了一个宛城已被攻克的假战报,用箭射入昆阳城中,鼓舞守城汉军士气;同时又故意把假战报泄漏给新军,瓦解敌人军心。另一方面,他决定组织“敢死者三千人”,突击新军的指挥中枢——中军,打乱新军的指挥系统。

汉军敢死队在刘秀率领下,穿插于新军各部之间,由昆阳城东穿插迂回到城西昆水(今灰河),又从昆水上直冲新军中军。面对汉军敢死队的攻击,王寻、王邑仍不放在心上,既没有对昆阳城内防守的汉军部署切实有效的防御,也没有集结更优势的兵力对汉军的敢死队进行强有力的反击,而是“敕诸营皆按部毋得动”, “自将万余人行阵”, “独迎”汉军。在汉军敢死队的攻击下,王寻、王邑所率新军大败,其余各部“不敢擅相救”,汉军乘胜杀了王寻。昆阳城内的王凤、王常等见新军阵势大乱,率军从城内杀出,“中外合势,震呼动天地”。新军兵败如山倒,向北逃窜,“走者相腾践,奔殪百余里间”。这时正赶上雷声滚滚,狂风夹着暴雨迎面扑来,“滍川盛溢”,北逃的新军“士卒争赴,溺死者以万数,水为之不流”。王邑带着身边残部数千人,踏着被淹死的士兵的尸体渡过滍水(今河南省叶县北大沙河),逃到洛阳。从各郡征调来的残部“各还归其郡”,汉军“尽获其军实辎重、车甲珍宝,不可胜算。举之连月不尽,或燔烧其余”,获得了昆阳之战的大胜利。

昆阳之战,已经初步显示出刘秀过人的军事才干和卓越的军事思想。

开战之初,双方兵力悬殊,王寻、王邑军四十余万,粮草兵备千里不绝,又有虎豹等猛兽助阵;刘秀军守昆阳九千,分散在定陵、郾城等地者也不过一万余人,合计兵力二万,双方兵力二十比一。刘秀面对强敌,冷静分析了军事形势,确立了战略战术方针。

其一,孙子云:“纷纷纭纭,斗乱而不可乱也”, “乱出于治,怯生于勇,弱生于强。治乱,数也;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刘秀冷静分析了客观形势,在强敌压境之时,我方决不能乱,必须稳定军心,说服王凤等“我专为一”,集中兵力,死守昆阳,抗击新军;如若分兵自保,宛城未克,汉军主力不可能来援救,昆阳必失,顷刻之间全军覆没,玉石俱焚。他提出的集中兵力与新军一搏以求生存的方略,不仅说服了昆阳守军,也得到定陵、郾城将士的支持,实现了孙子所言“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死,可以与之生,而不畏危”。民心、军心的向背是决定战争胜负的关键。刘秀的胆识赢得了军心,万众同心,在昆阳与新军决战。

其二,刘秀根据“昆阳城小而坚”,易守难攻的特点,确定以九千兵坚守昆阳城,抗击寻、邑几十万大军的围攻,正是运用孙子“死地则战”, “死地,吾将示之以不活。故兵之情,围则御,不得已则斗,过则从”, “投之亡地然后存,陷之死地然后生”的用兵原则,即所谓置之于死地而生。他告诉全军将士已身陷敌人四十余万大军的包围,身处绝境,只有殊死战斗,才能求生存。所以刘秀统领的军队总计不过二万,但可以一当十,十当百。

其三,王寻、王邑拒绝严尤的正确意见,过分逼迫汉军,又不允许昆阳守军投降,致使五月围困昆阳,攻城月余不得下,师疲劳顿,士气怠惰。刘秀深知“三军可夺气,将军可夺心”, “善用兵者,避其锐气,击其惰归”,趁新军松懈疲惫,在昆阳城东南予以挫败,挫其锐气,动摇敌心,同时以事实说明新军是可以战胜的,“诸将胆气益壮,无不一当百”,鼓舞了士气。此外,也迷惑了新军,王寻、王邑摸不清汉军主力从何方进攻。

其四,孙子云:“兵者,诡道也”, “故形人而我无形”。也就是说指挥战争是一种诡诈行为,施用各种阴谋诡计欺骗敌人,使其不知虚实,捉摸不定。刘秀巧妙地运用孙子“诳事于外”的方法,在决战前夕,指使人伪造攻克宛城的捷书,通报昆阳城中的王凤、王常等守军以坚其心;又假装遗失捷书,故意让新军拾得,使新军生疑动摇。刘秀所布的疑阵一石二鸟,既迷惑了敌人,又鼓舞了己方士气。

其五,刘秀深知兵贵神速,“出其所不趋,趋其所不意”,把此次战役的突破口选在昆阳城西。刘秀亲自率三千敢死队抢渡昆水直冲敌军“中坚”,是使用孙子的“擒三将军”之法,乃“摧其坚,夺其魁,以解其体”,是“擒贼擒王”的战术。刘秀乘锐击溃王寻、王邑军,昆阳城中汉军乘势冲出,内外夹击,新军全线崩溃,弃尸百里,王莽四十余万大军几乎全部覆没。

昆阳之战的伟大意义还在于它是汉军与新莽政权的一场战略大决战,昆阳大捷消灭了新莽新军的主力,敲响了新莽政权的丧钟。是年九月,汉军攻入长安,王莽被杀,新莽政权灭亡。

昆阳大捷,创造了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例,得到了现代军事家毛泽东的高度赞赏。毛泽东在他的军事著作中,曾两次高度评价过刘秀指挥的这场名垂青史的战争。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15,634评论 6 497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91,951评论 3 39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61,427评论 0 351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7,770评论 1 290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6,835评论 6 388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0,799评论 1 294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9,768评论 3 416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8,544评论 0 271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4,979评论 1 308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7,271评论 2 331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9,427评论 1 345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5,121评论 5 340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40,756评论 3 32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375评论 0 21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2,579评论 1 26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7,410评论 2 36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4,315评论 2 3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