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我,不喜欢和父母通电话,念本科的时候,身边很多同学都会频繁给父母打电话,有些甚至遇到一点伤心事就哭着要回家。
我很奇怪,非但节假日不回家,平时也不喜欢打电话,要不是父母要求至少一周一次,我可能隔两三周才会联系他们。
明明是个学生,和父母的通话频率却和常年在外地工作的子女差不多,可能比他们还少。
为什么会这样呢?
因为觉着他们的话重复,没营养。
大概一个月前,我开始尝试写感恩清单,刚开始很不习惯,后来写久了,慢慢从小事中发觉父母对自己的关爱,也开始试着理解他们的一些做法,突然回首,发现许多他们从小给我的建议和提醒居然是那么的明智,而我多年来一直充耳不闻。
这或许是早该明白的道理,我后悔自己没早些领悟,但也庆幸自己在正鲁莽的年纪想明白了这一点。
从三个方面可以理解,为什么父母的话比我们想象中的智慧的多。
一,他们的建议足够真实,透彻
-01-
父母的建议有时候听起来很刺耳,那是因为太过真实,他们在给建议时,不会考虑这些话会不会破坏亲情关系,只要对子女好,就会不顾一切的说出来。有时候,身边的闺蜜会给我们一些建议,让我们觉得很暖心,但她通常是看到好几次相同的行为,等到某个点她看不下去了,才会开口的。
并不是说朋友的建议不真实或不真诚,而是指他们在建议时会考虑更多,会害怕建议的内容,甚至表达方式的不当会破坏你们的关系,所以你听到的建议已经是经过层层筛选,层层过滤的了。
我们从小被教育不要当面指出别人的缺点,因此朋友不会在日常生活中无时不刻提醒你哪里做的不好,哪里不够认真。他们的语言也是修饰过的,好让它听起来不那么伤人。
但有些问题就是要猛药才能治。
举个例子,本科的时候,我们寝室属于一人懒全寝室懒,实在看不下去了,才会有人冒出来弱弱的说一声:“诶,我们是不是该打扫一下了。” 我们偶尔会打扫的很干净,但是最后的常态还是一团乱。我一直没去思考问题出在哪里,要怎么解决。
前阵子,我花了一小时整理完房间,坐等老妈表扬,但她看了二话没说,只撂下一句:“重要的是保持,一次打扫再干净有什么用。”
对于这个回答,我的第一反应是生气,自己难得勤劳一回,没好评就算了,怎么还挨批了。
后来冷静下来想想,发现其实就是这个理儿。我偶尔会兴起打扫一下,可我的房间还是那么脏乱,而且每次打扫工程量都很大,毛病就出在没能保持,老妈这话真是一语中的。其实自己生活中很多好习惯没养成,都能归结于这个原因。
父母提建议比较直接,也是为了想让我们快些看清自己的不足。
-02-
他们未必能完全理解我们的现状,明白年轻人的世界,但看着我们成长,一定能看透我们骨子里的东西。
在备考研究生的时候,每周末和爸妈通电话,老爸总是没说三句,就把电话交给老妈了。可他的三句话里固定有一句,那就是“你一定要安排好计划,然后严格执行”。
每次都重复,听多了,耳朵就自动屏蔽了。我自信满满,觉得这句话是多余的,甚至像是对我的能力的怀疑,所以我每次都不耐烦的嗯嗯两句就挂了。后来虽说考上了,但那是险过的,有运气的成分。分析下来最大的原因就在于:没有做好计划。
我总会因为各种原因,推迟计划,导致我后期有点赶,不然整个过程会有序很多,免去很多慌乱。
虽然老爹不在身边,不可能知道我每时每刻在干嘛,但他了解我的性格,知道我容易在那些地方栽跟头,所以回回电话里都强调那句话。只可惜那时即使耳朵听进去了,心里却是隔阂的。
二,他们的思想更简单,一种生活历练后的通透简单。有时候,一些看似复杂的问题,往往能一语道破。
刚刚接触简书的时候,我阅读到了很多方法论,大神分享的学习经验,成功经验,觉得如获至宝。每天孜孜不倦的收藏,做笔记。突然觉得有好多东西要学,好多习惯要改。每天学学这个,学学那个,脑子转个不停。
头几天还好,后来脑子就乱了,有次一边洗碗,一边想关于读书的方法论,一不小心把碗打碎了,感觉一段时间下来,整个人变得比原来还糟糕。
有一天,和老妈外出,跟她说了这些状况,她几乎想都没想就告诉我:“这有什么好纠结的,你先把最重要的事情做好,再去做其他事。你下学期不是要考专八吗?这最要紧的事,你不去准备,在这纠结有什么?”
我一下就想明白了,之前之所以那么不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我手头的事不是最重要,最紧急的,所以我会有不安感;改变也是,要先把当下最重要的改变完成了,比如说学习一套新的练习听力的方法,再去考虑其他不那么急迫的改变。
或许是阅历尚浅的缘故,我很容易被大量资讯迷得眼花缭乱,觉得什么都重要。这时候和父母沟通,他们可以给我年轻冲动的头脑,注入一剂镇定剂。
长大后,他们会放我们自由生长,但我们也不用把自己搞的那么累,经常听到一种说法:“烦心事不要和父母说,免得给他们添堵。”
现在想想,这个做法不怎么妥当。
不用事事都和父母说,鸡毛蒜皮的事情就自己解决,但是一些很困惑的事情还是可以听听他们的意见。我们觉得很棘手的事情,他们可能想都不用想,一两句话就点破了。能帮子女分忧,他们也会有被信任的幸福感。
三,父母和你重复最多的一条建议可能就是你的命门,也就是最大的缺点。
父母给出的建议都有自己的侧重点,就像一人负责唱白脸一人唱红脸一样。
爸爸给出的建议可能是你在将来在社会工作中的比较大的缺点,像老爸从小念叨我最多的一句话就是:万事要学会观察。比如下车的时候,不看左右来车就开门,一些简单的设备,看两眼就嚷着不会用,我习惯于很表面的思考问题,从小都是这样。
爸爸给的建议我一直没上心,后来上了大学,有一天闺蜜跟我说:“你要学会动脑子。” 我听了有些生气:“被你说的我好像没脑子似的。”她说:“正因为你真的有脑子我才会和你这么说呀。”
还有一次,和同学打羽毛球,她几乎没挪几步很轻松就接到了我所有的球,可我满场跑才能勉强应对。没打几分钟,她就停下来,问我:“为什么你的球都是一个套路的,一点变化没有。”
现在想想,发现其实自己这个毛病几乎从小到大就没改过,只不过进入大学以后,离开父母,就听不到一天一句的“万事要学会观察,要动脑子”。
而是从自己与周围人办事效率,出错率的差异,甚至给人的第一印象那里侧面的暴露出来。但社会和身边那些不熟悉的人并不会花时间去透过我的粗心和草率,发现其实我偶尔还是很细心的,还是可以改进的。
为什么到现在,二十几年了,他们还在孜孜不倦的说着同样的话,那是因为我还没有真正明白,领会这句话,懂是可以装出来的,但行为还是会暴露它。
现在我会时常提醒自己:先观察,再说,再行动。这两年,生活中会犯的傻事少了很多,也发现别爸爸说了二十几年的这句话,好像出现的次数少了,偶尔,一两个月才会说一次。
我以为自己早就长大了,但其实成长的速度远比自己想象的慢的多。父母年纪大了,很多东西会忘记,但他们希望我变好,所以哪怕再小的缺点,他们也会记在心里,一辈子提醒着。
这样想来,不知从前错过了多少成长的机会,或许人都是这样,父母从小和我们说的话可能没有太大改变,他们年年月月的重复着,直到某一天自己突然能理解了,他们的话对我们来说不再是唠叨和废话了,那我们就真的长大了。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