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没成本不是成本,机会成本才是真正的成本。
所以,买了股票之后应该立即忘掉自己是多少钱一股买的,因为那是沉没成本。真正的成本是机会成本:买这支股所占用的资金错过了投资另外一支未来表现更好的股。
这既是很简单的道理,也是十分反人性的道理。在决策是否应买入或卖出某个资产时,本来只应该考虑“相对于别的资产,手里这个资产未来是看涨还是看跌”,很多人却深受沉没成本的影响。投资者入的很多坑,根源都在这一个错误上。
坑1:只卖赚钱的资产,不割亏损的资产
很多人觉得亏损的只要不割肉就不是真亏,等它慢慢涨回来,而在需要变现时首先想到的是卖出那些已经赚钱的资产。亏损的资产放着不动,一是未来有可能亏更多,二是这部分资金本来可以投到更好的资产上赚钱的,却因为受沉没成本的影响“被套”了,这两种因素都是付出了机会成本。
有人分析:这样做的结果是“利润有封顶,亏损无下限”,长此以往自然不赚钱,应该“及时止损,让利润飞”。
要我说,“及时止损,让利润飞”也是错的,只要还在跟“亏损”和“利润”较劲,就还是没有跳出“沉没成本”的坑。比如,亏损时有人说应该止损,有人说应该趁机加仓,到底该止损还是加仓,不取决于是否亏损,而取决于是否长期看好。
什么时候能彻底忘掉沉没成本,只根据“未来看涨还是看跌”的机会成本来做决策,什么时候就修炼到家了。
坑2:亏一点儿就肉疼,少赚很多却不肉疼
- 本来投资产B能赚20块,却因为投了资产A只赚10块
- 本来投资产B能赚5块,却因为投了资产A倒亏5块
- 本来投资产B能只亏10块,却因为投了资产A亏了20块
这三种结果,如果把“沉没成本”、“亏损”、“利润”从脑子里统统清掉,就变得完全一样了:在“是投资A还是投资B”的问题上做了错误的决策,结果少赚了10块钱。
可是因为人性的影响,大多数人对这三种结果的痛苦程度是不同的吧。少赚了10块钱,但还是赚了,多少有点心理安慰,比亏钱的结果更容易接受是不是?
那么,IDG和李泽锴早早投资了腾讯,赚了十来倍收益就转手把上千倍收益让给了南非MIH,他们是应该觉得心理安慰呢还是痛苦?
坑3:如果涨到翻倍了,先卖一部分把成本拿回来
“把成本拿回来”其实隐含着另一层意思,就是“再也不追加投资了”。
花了大量时间、精力、试错成本,好不容易选对了一支潜力股,已经带来了几倍回报,如果还继续看涨,有什么理由不追加投资,而要重新回到茫茫的市场上再找别的潜力股呢?
如果觉得这支股的潜力已经完全兑现了,未来不继续看涨了,那为什么不全部清仓,落袋为安,而是只卖一部分把成本拿回来呢?
坑4:已经涨了很多的恐高不敢买,已经跌了很多的却有捡便宜的冲动
虽然你还没买,还在决策要不要买,但是本质上这种想法也是受了沉没成本的影响,是被别人的沉没成本影响了。涨了不敢买,是不想给别人抬轿,怕当接盘侠;跌了捡便宜货,是觉得相对于别人自己赚到了。
有些资产在涨或跌了很多之后会回调,而有些资产已经涨了很多还会继续暴涨,已经腰斩了还会再腰斩。一切都得看情况。看什么情况?什么情况都得看,唯独不应该看自己的沉没成本和别人的沉没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