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
“我在上海读了四年大学。”
“爸妈给我买了一套房子。”
“他们托关系给我安排好了一份不错的工作,等拿到毕业证书就去报到。”
“于是等到毕业,我就回老家找了工作,然后遇到了现在的男朋友,结婚了。”
借着看世界杯的名义拉着沫沫出来侃大山。
顺便给最近的作业找素材。
这两天准备写一些关于“打拼大城市vs漂回小城市”的话题。
于是我第一个就想到“当年义无反顾从大城市回到小县城”的沫沫。
沫沫家境很好,学习也很好。
从小她的志向就是去大城市,父母也特别支持她。
所以当我们背着耐克的书包穿着阿迪的鞋子觉得很帅的去大学报到时。
沫沫驴牌的兜里揣的是上海的房产证。
正如沫沫所说的,房子买好了,工作找好了,理想就在眼前了。
可是,当所有人都觉得她会留在上海时,她却回来了。
那时,有人觉得她是读书读傻了,有人觉得她是没有眼界,也有人觉得她是养尊处优惯了没有大志向。
能留大城市的条件都满足,为什么突然回来了呢?
我甚至还猥琐的怀疑过该不会是偷偷谈了恋爱又偷偷失恋了吧,所以选择默默离开伤心地。
当然这个猥琐的想法迅速的被当事人否定了。
读书都来不及,哪里还有时间谈恋爱,虽然工作父母会找好,但你总得拿出过硬的成绩吧,沫沫说。
来自底层学渣的仰望…
02
大城市,确实是很多人向往的地方。
灯红酒绿,繁华,机会,见过的形容词太多。
随便引用身边一个银行业朋友的原话,
在他们银行几年难遇到一次的大业务,
在上海支行,这种业务是日常。
其实身边大城市读大学的同学不在少数。
毕业以后,有的回来了,有的留下了。
各有各的故事,各有各的理由。
家永远是想回就能回的,但是大城市,不是想留就能留的。
对于大多数普通人,留大城需要哪些条件?
首先你要解决住。
将来在你的收入里,很大一部分会用来付房租(大城市买房的土豪请自动跳过这一段),大到什么程度?可能会占到你收入的百分之五十以上,而且可能还住的不怎么样。
其次是交通。
大城市的公共交通确实发达,但是据不完全统计,很多人每天花在上班路上的时间,大于2个小时的不在少数,还是单程。
买个车?上海牌照有多难拍,新闻里应该经常见到吧。
然后是伙食。
如果还没有达到精英的程度,你真的有可能一年会有300多天一日三餐都是吃外卖。(这是作为一个吃货绝对最不能忍的)。
注意到没有,按照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这些都只是最底层的需求。
满足了这些,再去考虑生活品质啥的吧。
至于还想谈个高质量的恋爱,解决一下激素问题,有没有还是随缘吧。
而这一切一切的先决条件,你还得是个人才,不管什么领域的,你得算得上是个人才。
03
球赛过半,继续和沫沫聊她的话题。
“既然条件都满足,那你到底为什么回来了呢?”
鼓起我八卦的勇气这么多年终于问了出来。
沫沫看着大屏幕,沉默了一会儿。
“你知道,从小家人都很疼我。”
“爷爷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学校忙学生会的事。”
“奶奶去世的时候,我正在学校图书馆赶论文。”
“所以没有什么大不了的理由,只是觉得不想错过父母的后半生。”
。。。。。。
我沉默。
04
“房子呢?房子后来怎么样了?”
这么伤感的氛围下机智的我秒转话题啊。
“就当投资了,你也看到现在的房价了,爸妈赚的挺高兴的。”
“嗯嗯,真好真好。”
正说着,沫沫的老公来了。
见我们还在聊天,于是和我们打了个招呼,轻轻搬了张椅子靠在沫沫边上,安静的看起了球赛。
沫沫基本不会在朋友圈秀恩爱。
但此刻,我觉得对面空气里都是舒服的感觉。
原来,城市大小不是选择的标准,家人才是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