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几天在知乎上看到这样的问题:
突然让我想起去年和友人一起看电影时候的情形。
去年和许久不见的友人S一起去看星爷的电影《美人鱼》,里面有个镜头是男主和女主一起外出吃烤鸡,男主哭了,他说以前他们家很穷的时候,他爸爸给他买的烤鸡就是这个味道,之后再没吃过这么好吃的食物了。
我当时被邓超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夸张表演逗笑了,但她看了后眼泪却齐刷刷地掉下,开始大声抽泣,急得我慌忙给她递纸巾。
她说:“不好意思,但真的太感同身受了。”
S就是那种从小被穷养长大的孩子。
1
S是我初中入学时第一个认识的同学,因为她实在太显眼了。
穿着泛黄的校服慢慢地从前门走进来,眼睛看着地面,背着一个男士书包。
这样的装束在人群中总是显得格格不入。
后来才知道,校服是她姐姐初中毕业后留给她的,她父母觉得还能穿,就不买新的了,书包她爸爸以前用过。
除了物质上的苛刻外,她父母也限制她参加班级活动。
因为S的父母总是对她说:“父母赚钱不容易,有些班级活动能不参加就不参加了吧,浪费钱还浪费时间,回家帮父母干点活。”
于是初中时期任何踏春、秋游等集体活动,S总是班上唯一缺席的人。
这样下去的结果就是,S长成了一个相当内向的人,不爱参加任何集体活动,只要在人群中,总是站在角落里。
工作之后有次和S出来散心,她叹口气:“其实我以前真的好羡慕你们,可以参加那么多集体活动,你知道吗,我当时省下一周的早饭钱去买了本书,被我妈知道了,直接拿去退了,说‘这些书看了都没用,真是浪费钱’。”
她笑了笑:“其实我也很想去外面的世界看一看,但小时候贫穷生活带来的那些根深蒂固的东西是没有办法改变的,只习惯于自己熟知的小圈子内,害怕改变。”
其实穷养并不是刻意地追求“劳其筋骨,饿其体肤”,而是要养出孩子懂得生活不易,克制物欲的品质。
富养也不是锦衣玉食,山珍海味。真正意义上的富养是要通过适当的物质条件养出孩子开阔的眼界、丰富的知识、大气的为人、得体的举止。
S这样物质条件不足的家庭对孩子的穷养在于物质上极度苛刻,从小又不给她去外面看世界的机会,还经常给她精神上洗脑“我们家很穷”,使她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感。导致成年后的S性格内向,害怕社交场合,不敢说出自己的诉求,担心被拒绝。
2
穷养和富养,关键在于精神层面。
即使是物质贫乏的家庭,精神上也可以富养孩子。
《一罐果酱》中有这么一个故事:
有一年,作者丢了工作,父亲所在的工厂倒闭。全家就只靠妈妈为别人做衣服的收入生活。
有一次妈妈病了几周,无法干活。因为没钱付电费,家里被电力公司停了电,被煤气公司停了煤气。
一天,妹妹放学回家,兴冲冲地说:“我们明天要带些东西到学校去,捐给穷人,帮助他们渡过难关。”
妈妈正要冲口而出:“我不知道还有比我们更穷的人!”当时外婆正和我们住在一起,她赶紧拉住妈妈的手臂,皱皱眉,示意她不要这么说。
外婆跟母亲说,“如果你让孩子从小就把自己当成‘穷人’,她一辈子都会是个‘穷人’。她会永远等待别人的帮助,这样的人怎么能振作起来,怎么能当上‘富人’呢?咱们不是还有一罐自家做的果酱的吗?让她拿去。一个人只要还有力量帮助别人,他就是富有的。”
外婆不知从哪里找来一张软纸和一段粉红色丝带,把他家最后一罐果酱精心包好。第二天,妹妹欢快而自豪地带着礼物去帮助”穷人”了。
直到今天,拥有3家酒店的妹妹仍然记得那罐果酱。无论是在公司里,还是在社区里,一看到有人需要帮助,妹妹总认为自己应该是”送果酱”的人。
可见,如果一个人出生在物质上贫穷但精神上不贫乏的家庭,从小也在家人的关爱与鼓励中成长,那他也会成长为性格开朗,真诚大方的人。
物质上的富养不如精神上的富养,没有物质条件家庭也可在精神上富养孩子,有物质条件的家庭,刻意吃苦,不是简单地少给钱,而是精神上要给予磨炼,同时避免物质的奢侈。
3
穷养的孩子往往敏感,富养的孩子更加“钝感”。
无论男女,穷养出身的孩子往往输在无法拥有“轻松感”,因为从小资源的贫乏,不只是金钱,更是来自家庭的认可感和支持。
这让他们认为,失去的东西就没机会再有,任何事情如果没有把握住,就是万劫不复。而且一旦违背了家庭的观念,内心里会产生一种负罪感。
顾虑太多,思前想后,自己别扭死自己,既自卑又敏感。
记得之前热映的《欢乐颂》里有这样的场景:
剧中的安迪想要帮助樊胜美,但是樊胜美不但没有领情,还对安迪恶语相向。
穷养长大的樊胜美在优秀的安迪面前,表现得自尊心极强又敏感,别人随口说的一句话就觉得是针对自己。
反观富养长大的孩子,都有种对外界环境都有种“钝感”,不会轻易觉得他人的话是专门针对自己。
4
富养长大的孩子通常懂得自己拥有自主选择的权利,他们清楚地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有拒绝的勇气,对未来保持乐观的态度,因为父母是他们的臂弯。
而穷养长大的孩子,长大后会拼命去追求小时候得不到的东西,以此获得安全感。
家庭教育的真正目的是帮助孩子独立成长,而非通过物质和精神上的贫穷捆绑孩子。
一个好的家庭带给孩子的最好礼物是一颗乐观、坚毅、从容的心,对生活充满热爱,敢于尝试的孩子总是能有更多“好运”。
而那些从小被父母精神和物质上打压得畏缩、自卑的孩子,一次挫折就可能打得他爬不起来。
所以“性格决定命运”并不是一句空穴来风的鸡汤。
作者简介:haruko,一个老电影爱好者。
【本文首发精读微信公众号:jingdu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