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记得在2015年的时候,那是高二,坐在教室窗边,每次上晚自习的时候,我总是喜欢望着窗外,往着最远的地方看。
不是大城市,近与远都是漆黑,只不过越远的地方星点亮光越少。
那时我16,一直到18岁都没有出过市,坐过火车,如果那个时候我有一张中国地图,我可能没多久就能背的滚瓜烂熟。
后来18岁后,不知是否如了我的愿,很多城市很多次辗转,无数次火车出行,跨越千里,东南西北,一直到现在。
23年后小不点出世,这两年多基本上大出行,都在浙鄂之间往返,
他一岁了,太小,不易长途出行,不宜去太远的地方;
他两岁时,太懵懂,去往的地方不懂记事理解,更别提游玩,他对于景物异色还没有深知,可出行旅途他知,尽管在他半岁多的时候已经乘过飞机,好多次高铁,但如今要出行游玩应该只能在居住地以辐射一省距离最好。
生活平淡,一日一日,一年一年,倘若总是循环往复同一处,复现的景与物,是否会枯燥与厌烦,甚至对这些景与物的厌烦加深到了身边人身上,产生了嫌隙,这一定是最坏的,但也是最可能的。
后来我渐渐明白我那时高中为何总喜欢望着窗外,想我自己出现在最远的那端然后再回来,不是想体验一次火车飞机,而是在往返中,能看到自己从未见过的却一直在那里的,这应该是乏了,乏了那日,乏了当时。。。
如今,我经常带他出去,不论远近,我不是什么硕士研究高材生,也不具备哪一方面的特长,我不清楚如何教他能让他以后有更高的成就,但我知道如何让他如春风般成长,来之时没有雨雪,过之处春暖花开,不是为了‘养儿防老’般的无助依靠,也不是‘你给不了我最好的为何要生我’般的继承索取,而是“你这个地方我知道,在我很小的时候来过这里,跟我的爸妈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