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久没有动笔写字,特别是对于自己心境的述说,这些年好像恐于对自己进行剖析,在这方面我一直是个胆小鬼,就像是当年父母吵完架之后,无人述说的我会将悲伤与愤懑付诸纸上,然后在父母和好的时候又撕碎那一页长满心事的纸。
多年之后,每每回想这事的时候,我猜想那时候的心境,大概是害怕、恐惧彼时那些羞于启齿的思绪会成为“证据”,破坏薄如蝉翼的“和好”。即使,我强烈地清楚着,过不了几天又是无尽的争吵,短暂的和谐跟纸糊的一样。
想通过“销毁”悲伤心情换取他们长一点的和好,现下看来,是多么可爱却心酸。
他们的吵架与和好,从来,与我无关,与我弟无关,与他人无关。
所以,长大后的我,写东西从不写自己,大概是因为,我害怕,不成熟的想法,会成为未来的我,笑话或者无法直面自己的“罪证”。
工作以后,仿佛有一股无形的胶质状的力量裹挟着我,表达自我被锁在无法呼吸的空间里,没有出处,无法缓解,难以释放。
总有一些人,喜欢拿放大镜揣测你的心事,按照他自定义的价值观衡量你的心绪,然后轻易地作出判断,再八卦一样地谈论。像细菌一样,不致命,但,无孔不入。
有时候,真的没有那么复杂,只是说出来以后,再解释,往往苍白而可笑。
这个世界上,从未有过“感同身受”,我们也很难“换位思考”。
最近领导的一句话,触动着我的灵魂。
她说:希望我们都保持善良的底色,不以工作为难彼此,永远与人为善。
她是个善良的人。我相信。
金爱烂在她的散文《点、线、面、层》中写道:“理解并不是相似尺寸的经历和感情的叠加,而是穿上不同尺寸的衣服之后,重新检查自己身体的过程。”多么有趣的表达。她总是有些出乎意料的表述方式。
以前在看一些三十多女性的采访的时候,记忆深刻的是,她们都在说,喜欢十八岁的青春,但更喜欢三十岁的自洽。彼时懵懂疑惑,为什么如是说呢,好像是中年妇女苍白的挣扎和解释,对逝去的青春无法挽回的单向的悼念。
一直到自己也到了而立之年,才明白,鲜亮的青春伴随着迷茫、困惑和可笑的钻牛角尖。果子不成熟的时候,是酸涩得难以入口,当果子成熟后,甜润可口,所以,与人生和解是多么重要且美好的事情。年龄带给我们的,从来不止是逝去的胶原蛋白,还有不断更新的人生状态:知足、独处、自洽。
我比任何人都知道,父母常年的争吵,造成了我独立自主的性格,但是也养成了我的“失望性情感隔离。”不主动与人亲近,似乎成为了我的底色。当别人生病,问一句,你好吗?我都要做好大的心理建设。原来我会想,这样的性格,是多么的不讨喜啊。
这个社会的社交属性迫使我要做一些,可能我恐惧害怕不喜欢做却不得不做的事情,我做得到,但并不理所应当,也不信手拈来。
即使到现在,我依然喜欢独处。也许表现得并不像。因为曾经渴望认可,所以我让自己变得可以很“E”。也因此,当我和别人说,我是个“I”人的时候,很多人露出了不可思议的表情。
直觉可笑也可怜。
我和老蔡是完全不同的两类人,但是我很感谢他,他热情外向,喜欢呼朋唤友,他不喜欢独处,也讨厌一个人吃饭。他仍旧不理解,为什么我这么宅,为什么我这么不“合群”,但是从我们认识到现在,他非常非常地尊重我,即使在众人都起哄让我一起“合群”地玩游戏的时候,他依然会替我挡住,并且告诉别人,她不喜欢。
那一刻的他,是真的,发着光(哈哈)。
今日,我可以很坦诚地表达自己就是一个习惯孤独,喜欢孤独,享受孤独的人,是经历了很长很长的时间。即使我早就阅读了《百年孤独》,并将那句话摘抄入读书笔记“孤独原本是人生常态,生命中曾有过的所有绚烂,都将用寂寞偿还”。因为这样的性子是多么地“不受欢迎”。这个社会单一的评价模式,会让大家觉得这是个“错误”。
没有人会探究这为什么会是个“错误”,也没有人会在意这为什么是个“缺点”。其实,尊重是最美好的品德,我们应该尊重每个独立的个体本来的样子,就像,体味食物本身的味道,感受鲜甜带给味蕾的享受,并非所有的食物都要掺杂过多的调料,除非他已经变质或者腐臭。
喜欢独处,从来,不等于缺乏社交技能。
真正值得诟病的是,喜欢用单一模式评价别人的人。而不是,那个社恐的你。
地球的丰富和美好,就是源于多彩,多姿的世界才能与宇宙共存,单调的色调,终归会使乏味席卷一切,毁灭一切。
当我重新体会文字的魅力的时候,我发现,我依然热爱文字表达,依然享受文字巧妙组合带给我五感触动和无尽的精神洗礼。
所以,我可以很坦然地说出,也是因为我感知到了自洽。
谢谢长大,谢谢一切,谢谢遇到的所有人和事,谢谢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