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看到肖培东老师的名字,应该是在昭君的博客里。
后来,又在语文湿地里见过他的照片。虽然高大但不魁梧,看上去温文尔雅,安静帅气,颇有明星范。照片无论是正面的,还是侧面的;目光无论是平视的,还是仰视的;都有一种淡定宁静的沉思美。甚至窗边的一抹挺拔的背影,都会给人带来美好的遐想。有人说,不经凝视的人生,不是完整的人生。我想,在他的身上可以得到充分验证。是那种静静地凝视,给了他太多的思考和创新。睿智成熟的人,从来都不是喧嚷的,而是内敛的。但他一张口,往往会足够震撼你,碧波深处有惊奇。
再后来,请求加他的微信,很快通过了。其实,我没有过多的想法,只是为了诚挚地表达那份敬意和仰慕。我读过他的文章不算多,又深知自己的粗陋和浅薄,不敢贸然评价他的文章。大多时候只是默默的欣赏,默默的惊叹,默默的感动。他的文字总是那么干净和纯粹,像极了他的人。还有一种内在的唯美,但绝不是那种娇揉做作的感觉。也总能从他的文字里感受到静谧的魅力,细腻的情感。尤其对日益衰老的母亲,对已逝的父亲,对深爱的儿子,是那样的用心用力。
触动最深的还是他的语文,他的课堂,他的魅力。很多人称赞他是自己心中的“男神”,就像我们心中的女神昭君。虽从未在现场听过他的课,但教学设计和课堂实录读过几篇,印象较深。我越来越懂得,无论多么好的东西,得碰上能欣赏、会欣赏的人,还得有说的出、写得出的能力,让你足以透过文字“认识”他。我知道,我只是一棵草。时时在仰望着大树,但也只能是仰望,永远够不着。
读了几篇颇具影响力的听后感,又一次沉醉在他那“缥缈”的课堂里。可以说,《好久不见》的课堂,再一次见证了肖老师的张力和魅力。透过文字实录,我想象着他的表情,他的眼神,他的动作,他的声音,他的整个姿态。我还想象着他和孩子们和谐的应和答,教室里为他为孩子的精彩而想起的掌声,以及听课者微笑默叹陶醉其间的幸福模样。
不见了什么,还不见了什么,又见了什么。这样的构思,自然无痕,润物无声。勾连了生活,触动了柔软。层层铺垫,步步为营。像我们这样的教学小罗罗,是万万不敢进行如此放的开的教学。我们太怕,最后收不拢。只有他那样胸中有丘壑的人,才有底气用五分钟的构思驾驭课堂。也只有他那样美得精致的人,才能带领孩子们一次又一次徜徉于思维的天空,情感的深处,共创“天光云影共徘徊”的天地。也只有他那样真实智慧的人,才能依着孩子们的学情,扎实有效地助力他们慢慢起飞,一直飞到理想的境地。也只有他那样才情满腹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在孩子们的回答中巧妙牵引,没有硬性凌驾,亦没有强行扭瓜,似乎一切都是水到渠成。也只有他那样良善执着的人,才能在公开课上,去“触碰”那些别人唯恐躲避不及的“雷区”——不举手、不抬头、不说话的“弱生”。用他柔软的心,温和的目,鼓励的话,让怯懦者勇敢站立,让角落有了声音。而这,只是出于一个老师的良知,要让每个孩子都活在自己关注的视线里。
肖老师,不愧于“特级教师”这样的美誉。他就是我们久久期待的样子,更是我们理想中的样子。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
对他更透彻的解读,我写不了,更写不好,但种种震撼,种种感悟,却是真实的,更是用心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