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间,2020年悄然无声的到来了,我,一枚八五年的老少女,被岁月牵扯着,不情愿的被刻进了35岁的年轮中。也许是不愿意承认自己的失败,也许是想再多留存一点自信,所以一直认为自己还年轻,岁月静好。但不得不说,在34岁—35岁的日子里,却是一波未平一波又起,生活和工作的不确定性,使我在身体上和心理上承受了很大的压力。
混吃等死,“铁饭碗”不好端
2019年,我所在单位机构改革,“三定”方案核定的编制数少于原来的岗位数,明显超编,这就意味着有一部分人员要被调整到另外的单位去。虽然是双向选择,然而作为超编方想把哪些人调走?接受方想要接收什么样的人?很明显,平时肯干活的,谁都想要,平时混吃等死的,谁都不愿意接收。幸运的是,我属于第一种,因为想调到离家近一点的地方,自己的意愿和接收单位的意愿一致,加上自己相对“还年轻”,所以在变动岗位的过程中就要顺利一些。相反,部分人员在变动岗位的过程中,吃了不少苦,还欠了不少人情账。其实在这之前,我也深有感悟,一个从农村里来到城市谋食的人,没有关系,没有背景,一切只能靠自己的人,所谓“四平八稳的铁饭碗”不过是:在各方面,都要比别人努力一点,付出多一点,才能博得和别人相同的机会。
放弃成长,“熊孩子”不好教
刚刚过去的一年,不,一年级上半场,是不是家长们都经历了“无可奈何”又“不得不”的矛盾经历。我所经历过的,家长们已经或正在或不久的将来也会经历。我想说的是:你还好吗?你们家的熊孩子还好吧?比起姐姐和妹妹家的孩子,我自认为自己所受的教育和自己的修养足以应付孩子的诸多问题。然而刚上一年级的小朋友就迅速打败了我。光辅导每天晚上的作业,就足够考验人的。你得学会耐心,调整心态,学会如何与之“和平相处”,更别说其他的了。感触最深的是,有一次,教孩子做作业,一道题目讲了三遍还是一脸懵,当时情绪就上了头,就吼了起来,我明显看到她眼里的恐惧和不安,以及不知所措。后来我在一本书上看到,孩子的大脑就像错综复杂的电网,如果父母对孩子大吼大叫,孩子的大脑链接会短路,在惊恐中,脑子会一片空白。教育孩子最好的方式是从好好说话开始。在教育孩子的方法上,如果感到困难,那一定是方法错了。所以,面对孩子的成长,我们需要不断学习,用恰当的方式教育和引导孩子健康成长,更好的温柔而坚定的给她创造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帮助孩子在成长的道路上成为一个心智健全的人。
医院不讲价,“零存款”我太难
18年—19年间,单位福利方面不景气,每个月除了工资收入,其他福利一概停止发放,加上生育二胎,光二胎宝宝住院就三次,费用除了医保报销之外,每次花费不少于三千。还有大大小小的感冒、平时的吃喝拉撒睡、全家人的开销、人情往来、物业水电费等等算下来,花销真不少。我和老朱的工资合起来不过八千元,每个月均是扎扎实实的“月光族”。其中最重要的也是最窘迫的就是孩子生病住院的那几个月,刚性支出,人们说买东西可以讲讲价,但是进了医院就不行。家里已经捉襟见肘时,不得已只能向亲朋好友借款。可是这两年,谁的手头都紧巴巴,借款也不好开口。要借一次钱,想来想去,各种权衡,亲的没有,远的又不好开口,“零存款”的家遇事实在太难。一个家庭的经济基础很重要,没有余额与存款似乎更能体会到不安,尤其是对于我们结婚生子之后,钱的需求更多方面。所以趁年轻,没事多锻炼,少生病,多屯钱。
感恩太难,我们“愧疚感”爆增
在我养育了自己的孩子之后,遇到诸多问题和困难的时候,我的心遭受着煎熬的时候,我更能体会母亲当初生养我们姐妹三的不堪和辛苦。在我躺在病床上,承受分娩的阵痛之时,承受哺育的苦恼之时,在孩子生病住院时,我更加深刻体会到作为一个母亲无私奉献的心。我曾暗自决心,无论如何,一定要好好孝敬和自己的母亲。可是,当我有了自己的小家,把生活的重心转移到孩子身上,我发现自己都照顾不好两个孩子,对母亲的关爱就更加少了。这使我很是愧疚,因为经济不宽裕,无力照顾母亲。不管怎样,父母是我们最大的恩人,把我们带到这个世界上来,就是最大的礼物。剩余的,我们要用一生来还,但是,我们却经常向他们索求,不管是爱还是理解,我们不应该觉得理所当然。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
35岁,当我承认这一数字,忽然觉得自己蹉跎了太多的岁月。遗憾的是在这之前,我所认为的岁月静好,不过是墨守成规,两耳不闻窗外事,然而岁月又曾饶过谁。没有保持旺盛的好奇心和学习力,眼高手低,已然已经老化。
在《人生永远没有太晚的开始》一书中,摩西奶奶告诉我们:有人总说已经晚了。实际上,“现在”就是最恰当的时候。抛开华丽的辞藻,对于一个中年老少女来说,生活追求的不过是:健康,平安,有钱,而有钱,是最基本的保障。希望一切还来的急,努力做一个真正有追求的人,让生命的每个时期都是年轻的、及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