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读后感

      大家好,今天我给大家分享的这本书是广西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莫源秋教授主编的《幼儿常规教育指导手册》,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让我进一步明确了“常规”的重要意义。正如莫教授所说,常规最终要的目的是让孩子学会自我管理,而不是做教师管理的傀儡。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书中的第三章“幼儿常见的常规问题与对策”,其中详细谈到了几种常见的幼儿违反常规的行为与矫治策略。

      我们都知道攻击性行为是最让老师头疼的幼儿问题行为,不仅不利于孩子以后长期的心理发展,更不利于家园沟通和幼儿园日常工作的开展。这本书给我们在攻击性行为方面进行了详细的分析,并提供了一定的科学策略,读完之后,让人茅塞顿开,对这种行为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开始理解并愿意尝试矫治这种攻击性行为。

      怎么定义攻击性行为?一般表现为:打人、骂人、推人、踢人、抢别人的东西等。它从不同的维度分为不同的类型。从意向性看,分为目的性攻击(严重:给他人造成痛苦,并以此为乐)和手段性攻击(伤害是为了达到其他目的,而不是给他人造成痛苦)。从发生的频率看,可以分为习惯性攻击和偶发性攻击。

一、分析原因

      想要找到对策,我们首先得分析攻击性行为产生的原因。书中谈到了,通常幼儿产生攻击性行为有以下几种原因:

1.挫折:幼儿在遭受挫折后,宣泄精神压力和紧张情绪的一种方式。比如,经常被班里老师和同伴忽视的幼儿,为了引起别人对他的关注,突然爆发极强的攻击行为。这是幼儿被关注的心理追求受挫的结果。比如,一个体质虚弱的男孩,为了展示自己的能耐,可能突然爆发的攻击性行为,愚弄欺凌比他更弱小的同伴,这是幼儿追求自我价值感遭受挫折的一种反应。比如:涛涛不小心碰到了一个小朋友,小朋友向老师告状,老师不问青红皂白呵斥涛涛,涛涛习惯了老师的训斥态度,他没有辩解,后来更爱打人了。问他他说我就是要打人,反正老师不喜欢我。读到这,大家是不是感觉到涛涛的自暴自弃,是不是感觉到他的一种无奈,也许对待这样的孩子,我们老师可能给他们贴上了太多的标签,所以,长此以往,孩子看不到希望,得不到周围的认可,进而会发生攻击性行为愈演愈烈。

2.环境交互作用:幼儿在与周围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中经验积聚的结果。这是一种建构主义理论,比如A攻击B,抢夺B的东西,B哭着躲开,A得到了想要的东西,下一次就会对同一孩子或别的孩子采用攻击性行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被欺负者的退缩鼓励了攻击者的攻击性行为。还有就是自卫反击应对别人的攻击,也培养了他们的主动攻击性行为。

3.模仿学习的结果。从影视片、文学作品、同伴、成人中看到或听到了攻击性行为的榜样。可以减少攻击性行为信息源。

4.成人教育的结果。长辈的错误导向,作者调查过某一个班35名小朋友,问同一个问题:在幼儿园,如果有小朋友欺侮你,你怎么办?26个小朋友回答说“打他”。问为什么?孩子们的回答都是“我爸爸(或妈妈、奶奶.....教我的)”还有一个例子,说户外活动时,小波追逐小叶,追上后打了小叶几下,问小波,小波理直气壮的说,他差点碰到我,我奶奶说了,谁要招惹你,你就狠狠地打他。小波牢牢的记住了奶奶的话,却把老师的教育都给忘了。

      教育家尹建丽在《最美的教育最简单》一书中说过一段话: 如果你希望自己的孩子在未来表现出一匹骏马的飘逸,就不要从小教唆他以一只刺猬的姿态活着。 如果家长总以自己错误的标准和判断任意践踏孩子单纯的世界,孩子的人际交往就会变得越来越困难, 正面教育永远是最可靠的办法,正如避免得流感,应通过平时强壮肌体来预防,而不能采用一出家门就戴防毒面具的办法。

5.幼儿缺乏交往技能的表现。比如书中就谈到了一个例子,说雷雷经常打别的小朋友,老师就找到他,问你是不是很像与别的小朋友玩?他点点头,老师教他:“下次想跟她玩,可以试试把自己的玩具拿给他玩 ” 。第二次,雷雷尝试着去做了,可是孩子们仍不跟她玩,因为她打人太多了,于是老师就作为游戏参与者去调解,果然雷雷慢慢融入了大家的游戏,打人的现象越来越少了。

二、矫治策略

      那么,各位老师,我们怎么做才能矫治孩子的攻击性行为呢?作者就在书中谈到了以下几点:

1.充分关照每位幼儿的需要

      用关照孩子的需要来减少他们的受挫感,进而减少攻击性行为。书中举例说,有个孩子的爷爷是清洁工,这个孩子习惯不好,时常有攻击行为。孩子们就用语言上的话还击他,说他爷爷是个“捡垃圾”的。然后这个孩子自尊心受到了伤害,攻击行为变得更加频繁。老师了解到以后,就特意请孩子爷爷来班上向小朋友介绍环卫工作的意义,还请爷爷介绍了垃圾分类的知识。孩子们从那以后,都开始敬佩这位爷爷,这个孩子的尊重需求得到了满足,攻击性行为缓解。另外,日常各种活动的组织都要符合孩子的需要的方式来展开,让幼儿在活动中感受到老师和同伴的关爱。让每一位孩子都有自我表现的平台,找到归属感,体会到自己的进步和成就感,这样攻击性行为就会逐渐减少。

2.正确的对待还击型的攻击性行为

      当一个幼儿被攻击时,做出还击是一种正常的自然反应,不应受到指责。还击会使攻击者认识到攻击别人没有好果子吃,攻击不会受益。相反,如果被攻击的孩子一味忍让、躲避,会助长主动攻击者的霸道行为,不利于主动攻击者的心理健康。“鼓励一部分孩子的忍让,客观上是在鼓励另一部分孩子攻击性行为。”当然,需要指出的是,作者并不是在鼓励以牙还牙,以怨抱怨,还击并不是应对攻击的最佳和唯一方式,还有语言警告,向其他小朋友求助或向老师报告,也是保护自己权益的一种方式。

3.为幼儿提供宣泄不良情绪的路径

      当幼儿产生心理负能量的时候,不要用“安静”来压制,这样反而负能量会深入到孩子的潜意识中,进而产生攻击性行为。提供竞赛性游戏,特别是竞赛性体育游戏,丰富的艺术活动、游戏活动,或者多跟孩子交谈,交流情感,耐心听他们的心声,允许孩子在一定的场合大喊大叫。

      另外,“同理心”也是幼儿宣泄不良情绪的有效途径,老师要接受幼儿的感受,允许幼儿体会自己的感受,同时,自己要走进他的感受,除了语言上,比如“你是不是很生气,可不可以告诉老师发生了什么事?”,还可以是肢体上的,轻轻拥抱孩子,拉着孩子的手 ,这样孩子才会感受到老师的爱,进而会听从老师。

4.交给孩子与人交往的技能

      比如:商量、合作、尊重、互惠、同理心、分享、宽容等,避免以牙还牙、强行抢夺自己想要的东西。举例:看见自己喜欢的玩具,一把抢过来。问他,他说:我想和他们玩。他的需求在交往上,而不是玩具。一次偶然,同伴用小汽车和他交换恐龙,他高兴极了,这个交往带给他的不仅仅是交往方面的快乐,还有交往技能的启示,从那以后,他明白了,要学会拿玩具去和同伴协商交换。

5.避免攻击性行为的示范

      (1)不看具有暴力倾向的影视动画,不讲有暴力性质的故事。(2)不要对孩子进行体罚和变相体罚,有时候老师的批评特别是对着集体的批评会伤及孩子的身心,增加孩子的心理挫折感,增加幼儿的攻击性行为。(3)多给孩子提供“协商”解决冲突的榜样。(4)当幼儿出现攻击性行为时,及时教育,放任就是在鼓励。

      这本书在幼儿园常规管理方面还提供了很多的方法,比如代币法、图标法、榜样示范法、自然后果法、阳性强化法、消退法、儿歌强化法、指令法、行为巩固法等等。另外,还在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各个环节中,提供了大量的常规管理案例和策略,非常具有借鉴性。大家有机会可以试着读一读。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