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悲惨世界》中必须要读懂的开篇人物——米里哀主教(二)

       重读“译本序”之后,经过同学们对第一卷内容的细致解读,我们一起看看同学们在阅读中提出了哪些个性化的问题,经过独立思考、交流研讨后形成了怎样的新认识,以及再通过分享阅读后,又有了哪些感受、评论呢!


问题:《悲惨世界》为什么要用一整卷的篇幅来如此详细地介绍米里哀主教呢?

                  解读者:胡锦泽

      作者创作的目的之一便是传扬并贯穿全文的人道主义精神纲领,这也是雨果本人崇高理想的寄托。米里哀从不宣传宗教谬说和教会的偏见,不把上帝视为神,而只当作一种抽象的信仰,他也不谈地狱的恐怖与今世的赎罪,而只提倡有德行的人生。雨果虽然让米里哀穿上了主教的道袍,却并不想让他成为教会的洗脑机器,而是赋予米里哀人道主义的色彩,将米里哀的所做作为归于个人的崇高道德。

      雨果不仅赋予他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理想形象,还赋予了他某种社会历史动力的意义米里哀主张博爱、人道、感化的原则,把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仁爱原则视为改造社会更合理有效的方法是雨果本人崇高理想的寄托。救赎冉阿让,感化沙威,从而推动故事情节发展。米里哀作为冉阿让的救赎者,用善行感化了冉阿让,并把冉阿让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米里哀主教的精神也延伸到冉阿让身上,让冉阿让在滨海蒙特勒伊建立了穷人的“福地”,最后又感化了作为“政府机器”和“法律化身”的沙威,让他精神崩溃而后自我毁灭。米里哀主教的存在让冉阿让的转变并不突兀,米里哀主教是照耀冉阿让一生的精神光辉。在冉阿让老去的时候,他须发皆白的散发着至善的光辉的形象竟然和主教的形象完全一致了。这样更加体现了主教对冉阿让的接待给他带来了极大的震撼。

      米里哀与国民公会代表之间的辩论与矛盾揭示了革命的必要性。在国民公会代表死前,米里哀以神甫的身份去感化他,G作为革命、战争、专政、暴力的代表和米里哀进行了激烈的辩论,G说:人类有一个暴君,那就是蒙昧。王权是从蒙昧产生的只有知识才是真正的权力,因而人应当受知识的统治……法国各民自有它的理论根据,它的愤怒在未来的岁月中会被人谅解的。……从他的极猛烈的鞭挞中产生对人类的爱抚……“助教国民公会代表何尝不知道他刚才已经把主教心中的壁垒接二连三的夺过来了。”米里哀主教,在那场革命中家破人亡,毫无疑问他是个保王党,他反对革命,但他却被G给说服了,以至于主教回到家中,深深地沉浸在一种无可言喻的思绪里,从此他对小孩和有痛苦的人倍加仁慈亲切,说明他也意识到,在腐朽的王权统治下,想要给人民带来幸福,盲目的守旧是没有出路的,而让国家和人民走出困境的唯一方法,就是革命。“进步的暴力便叫革命。暴力过去以后,人们就认识到这一点:人类收到了呵斥,但是前进了。”雨果的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已经突破了人道主义的框架,对于斗争必要性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对仁爱的宣扬,这一点在米里哀主教身上体现的淋漓尽致。

      其次,米里哀主教可以说是唯一一个贯穿全书的人物。在这幅辉煌的画卷中,米里哀主教看似生活在小说的第一卷中就从此消失,实际并非如此。在行文中我们可能确实注意不到什么,无非是冉阿让受到良心的考验的时候,主教的幽灵就会飘出来逼冉阿让服从于良心罢了。然而当我们快要读完全书的时候,我们会突然发现,逐渐老去、发须皆白的散发着至善的光辉的冉阿让的形象竟然和主教的形象完全一致了!这时我们才会意识到,当初主教对冉阿让的接待给他造成了多么巨大的震撼。每次冉阿让受到考验的时候他甚至不敢直呼上帝,而是浮现出主教的形象来。冉阿让每做一次牺牲,他就更靠近主教、更靠近良心、更靠近上帝一步。而主教几乎直接作为上帝的象征出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又提到“上帝永远存在于人的心里,这是真正的良心”。

      所以,雨果在做着一个极其伟大的统一工作:在鸿篇巨制的这部《悲惨世界》,至善的主教和极恶的冉阿让被统一了起来。主教从上帝那里接过无比璀璨的善的火炬,对着冉阿让,冉阿让被完全地征服了,他也接过了这一束光,他也越发明亮,这一束至善的光所向披靡。主教用它感动了土匪克拉华特和冉阿让。冉阿让则用它照亮了马吕斯和珂赛特的人生, 最终和主教统一在这光辉里。这也表达了全书由恶向善的主题。

评论区:

          以前觉得米里哀主教只是全书仁爱的起点,现在读完你的文章才发现,米里哀主教是跑道,是真正贯穿整本书的人物。但我觉得雨果此时的革命民主主义虽然突破了人道主义的局限,但他对人道主义的赞扬是在斗争革命性之上的,他在创作《悲惨世界》时期曾说,“在绝对正确的革命之上,还有一个绝对正确的人道主义”从全书来看,也是人道主义精神占主体地位。你的文章条理很清晰,说服力也很强,让我感受到一个不太一样的米里哀主教。(姚明言)

        之前看完主教逝世之后就感觉主教负责感化冉阿让的任务完成之后可以退出舞台了,但是突然就发现主教并没有死亡,他只是以另一种方式附着在了冉阿让的身上,使冉阿让的一举一动变得像他那样仁慈博爱。同时这也不意味着冉阿让死后故事就结束了,冉阿让以及附身在他身上的主教已经将善良散布到这个世界,只要这个世界上善良的人没有被赶尽杀绝,冉阿让和主教的灵魂就不会无处安息。(郑小博)

法国大革命

问题:为什么要写米里哀主教和国民公会代表的交谈?

        人道主义与革命激情的激烈碰撞

                    解读者:崔广苏

      在第十节中,雨果主要写到了米里哀主教与国民代表G针锋相对的辩论。通过这次辩论,雨果展现出了自己的革命民主主义激情。

      首先看G的处境,在书中,G是一个非常边缘化的人物,他独自居住,不与人来往。当地人仇视、恐惧他,因为他是共和派,他是无神论者。在当地人看来,主教拜访他比穿过那满是土匪的山中还“更加冒失”。主教也因自己早年经历和保王派的政治立场而反感他。G的处境很好地反映了革命者被妖魔化的形象,“暴君”罗伯斯庇尔领导者他们处死了国王,打破了维持千百年的社会秩序,他们不敬畏王权,也不尊重上帝。他们是暴力、恐怖、死亡的化身。就在这样的偏见下,展开了主教与G的对话。

      从两人辩论的焦点来看,主教对G的反驳主要集中在革命的暴力与流血上,主教本身是革命的受害者也是坚定的保王派,同时他仇视革命所带来的死亡与痛苦。主教看到了以路易十七为代表的王室的流血,却没看到革命者的流血;他“为他们全体哭”,却没看到平民受苦的根源。主教执着于人道,他坚信博爱、宗教能够感化他人。这种信仰在赐予他闪耀的人性光辉的同时,也让他不能正视革命的暴力与鲜血,让他选择性地忽视了革命所带来的进步与解放,忽视了千百年来封建社会给人民所带来的远超革命的痛苦。

      而G的反驳则更加有力,他深切的指出“满天乌云密布了一千五百年。过了十五个世纪之后,乌云散了,而您却要加罪于雷霆。”革命的暴力与流血是必然的,然而其带来的进步却远大于其导致的流血。他的“天平”是倾斜向人民的,他充分认识到了人民的疾苦。倘若没有革命的暴力,那人民的悲惨生活恐怕还会再延续十五个世纪,因此而牺牲的人恐怕比死在革命铁蹄下的人更甚。这在实质上同样是与人道主义相违背的。

      从作者的写作目的来看,最后G在理论与气势上都压到了主教,主教的态度也有了一定的转变,这也体现出了雨果对革命的肯定。主教与G的争论在实质上是雨果思想中的人道主义与革命精神的矛盾,而最终雨果也化解了这一对矛盾——革命的与人道主义的在根本上都是为人民的自由与权力而战,而革命的终点是指向人道主义的,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革命是高于人道主义的。也正如译者序中所讲“革命民主主义的思想已经突破了人道主义,对斗争必要性的认识已经超越了对仁爱的宣扬”,本书的主题提升到了新的高度。

评论区:

        可以说主教对事物的看法是过于(理想化)的,比较片面,所以他相信只要富人从善、穷人勤勉就能使社会稳定。G说的一番话动摇了主教的认知,也就是"革命在这样黑暗的社会中是必要的",这也同时体现了雨果本人对革命态度的矛盾性,即支持人道主义也力挺暴力革命,在这种矛盾中很好的提升了本书的主题。【李承锦】

        人无完人,米里哀主教也不能是完美的,而雨果所描述出的米里哀的缺点,就是对革命的不认可和保守的政治观点。【李承锦】

      “我翻开政治书一查,这政治没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页上都写着‘安定和平’几个字。我横竖睡不着,仔细看了半夜,才从字缝里看出字来,满本都写着四个字‘欺骗压榨’。”主教原先只能看到书的前半段,在与G代表的一番辩论中,主教渐渐被引导着看到了书中的真相,开始改变对革命的看法,但他可能深知自己对革命无能为力,所以并未作出实质性的改变,从这个角度来看,主教还是向这种残酷的制度妥协了。【郑小博】


问题:为什么作者要给米里哀前期设定一个风流浪荡的人设?

                        风流人设的意图

                                        解读者:侯紫阳

      在《悲惨世界》中,卞福汝主教是一个极度善良、博爱的人,被认为是一个完美的人物形象。但是雨果在交代米里哀少年时期时,却又说他是一个风流浪荡的公子哥。那这又是为什么呢?

      首先从米里哀先生的身世背景中可以窥见法国大革命对上层贵族的影响。米里哀先生是艾克斯法院的一个参议的儿子,具有“法二代”的贵族身份。他品貌不凡,虽然身材颇小,但是生得俊秀,风度翩翩,谈吐隽逸,他一生的最初阶段完全消磨在交际场所和与妇女们的厮混中,这是完全富人奢靡的生活。后却因经历战乱,家族破落,成为穷人,经历了世间的疾苦,看到了穷人们艰难的生活,成为善良、博爱的主教,这又是完全穷人朴实的生活。就比如《红楼梦》中的贾宝玉,前期大富大贵,留恋于女眷之中,后期经过抄家,大彻大悟。作者想必就是通过这个转变、对比,来以小见大地批判反映当时社会富人贵族阶层腐败、奢靡的生活,并指出由于职位继承制,富人更富,穷人不可翻身而导致贫富差距过大的社会现象。

        其次,米里哀从风流到仁爱的转变,可以看到宗教对“真、善、美”的引导力量。封建社会时期的天主教要求人们持守心灵洁净,禁止在思想上产生淫邪念头。所以无论是米里哀的转变还是冉阿让的转变,都是作者为了宣扬宗教仁慈博爱和宗教感化的巨大力量。在当时那个腐败的社会,并不是所有的主教都像米里哀一样仁慈善良、无私博爱,相反的,大部分的主教都自持着“教门中的王爷“的身份,做“披金戴银,饰以徽章,吃着年金,享受教士俸禄”的奢靡生活。雨果认为“信仰,人所必须,毫无信仰的人实在不幸”。米里哀是雨果心中主教应有的样子,宗教应有的真正作用,是作者对“真、善、美”的追求。

      最后,我们还可以从作者的创作手法来看——浪漫主义手法中的夸张、对比。描写经过夸张的、非凡的人物和非凡的情节,它的主人公或者是做出了极其英雄的行为,或者是做出了极其残暴、卑劣的行为,他们的性格特点都经过夸张,情节也是非凡的,并且他喜欢显著的对比。也正因此,米里哀少年时期的风流和卞福汝主教时的博爱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也就是富人与穷人的对比,纨绔和博爱的夸张。所以,米里哀经历苦难后,开始了由富人到穷人,由风流到仁爱的转变。

      所谓“风流“背后的秘密,都是作者对当时黑暗无限的批判,对未来美好无限的向往,对人性自由无限的赞美。

(王芃解读补充)还有从写法上,这也是雨果的一种浪漫主义的体现。雨果认为基督教的产生,把诗引向真实,诗人们看到肉体和灵魂,兽性和神性,恶与善,丑与美在人性中的共存。这样,就使文学冲破了古代文学只描绘美的典型的藩篱,滑稽丑怪进入文学之门。这就是浪漫主义的美丑对照原则。雨果的创作中,这鲜明的对照让他的作品更有特色。雨果安排米里哀前期过着奢靡的生活,后期成为了至善至美的人性的代表,也就是让米里哀有了丑与美的变化,符合他心中的浪漫主义。再者,雨果的浪漫主义追求的人道的、平等、自由、博爱的精神理想,体现人的真实、时代的精神也能从中体现。

评论区:

作者这一情节的描写,可以体现米里哀主教的部分"人性",也就是并非十全十美,他在年轻的时候也是过着奢华的富家子弟生活,当到了晚年的时候才因为家境败落等一系列情况造成了思想上的根本转变,拥有贵族的身份却能够完全的理解并解除人民的苦痛,这样的蜕变更加诠释了雨果内心中的浪漫主义。【李承锦】


问题:米里哀先生流亡回来变成了主教,他的善意从何而来?

                      跌宕人生中的大彻大悟

                            解读者:宋子涵

      米里哀主教在《悲惨世界》中可谓是神一般的存在,他几乎没有缺点,一心向善,“他经过的地方,就像过着节日似的。我们可以说他一路走过,就一路在播撒温暖和光明。孩子和老人们都觉着主教走到大门口,有如迎接阳光”“他是那么仁厚,他把他所有的一切都施给了穷人和病人。”,这种完美人设看起来不大真实,但在雨果的现实生活中居然确有其人,我们不禁感叹他无私的善意,不禁思考这一切善意从何而来。

      小说中提到他后来那种普及一切的仁慈,与其说是天赋的本性,不如说是他生活过程中一步步达到大彻大悟的结果,因为,人心和岩石一样,也可以有被水滴穿的孔。”那么,他到底流亡之后有着怎样的“生活过程”才让他能“大彻大悟”,“水滴石穿”呢?

      在第二卷“沉沦”的第四节中,米里哀主教对着冉阿让说,“在革命时期我家破了产,起初我躲在法兰什·康地,靠自己的两条胳膊作工度日。我的毅力好。在那里我找到许多工作,只要我们肯选择。我做过工。”在这个过程中,他经历了人生的大起大落,从贵族沦落为难民,失了财产,丧了妻儿,无不是人生中的大悲痛,或许是这种遭遇使他对贫苦人民有了深深的共情,他最能体会到底层百姓的心境。

      这种贵族沦为底层的生活经历让他让他岩石般的心灵出现了被水滴穿的缝隙。在看到穷人正遭受苦难的时候,他的心中产生一种共鸣,产生一种悲悯与同情,他想要通过救赎别人来救赎自我,因此对万物抱有仁慈之心。正如小说中解释的那样,他的仁慈与善意来自于对人民困苦的感同身受,来自于跌宕人生中的大彻大悟。

评论区:

      之前可能会感觉米里哀主教有一点冷血,不管家里出了多大的事,总是很平淡,心中没有波澜,读完这篇文章后,懂得这种平淡,是生活的打磨,是时间的沉淀,是苦难后的大彻大悟。『郑世聪』

      身为贵族的米里哀主教势必会有很多恶习,顽固,不问人间疾苦,文章让人读起来很容易懂,共鸣,很多人说不可能感同身受,但是米里哀主教确实感同身受过,文章用词十分精准,用词虽不是华丽,却有力(刘新灵)

      米里哀主教的善意来自人生的经历,从贵族社会沦落到社会底层,从锦衣玉食的贵公子变成了落难者,在这场战争中,他体会到了人间疾苦,看到了穷人的苦难,生活打磨了他的棱角,他开始同情,开始醒悟,他开始尽自己所能来帮助别人,以实现自我的救赎,宽慰自己的良知,这便是善的来源。(于轹文)

问题:如何理解米里哀主教说谎话、作伪证违背教义与法律,也要包庇冉阿让的行为?         

                            真正的救赎

                                      解读者:郑世聪

读过《悲惨世界》第一部的前两卷,最大的问题就是身份高贵、地位显赫的米里哀主教,为什么要背弃法律,帮冉阿让作伪证呢?

首先,是米里哀主教对苛刻法律的否定。冉阿让因为偷了一块面包入狱被判五年,可见,当时法国的的司法制度,入罪门槛低、量刑重,管理出狱后罪人的人生。书中提到:“当冉阿让出狱时,他听见一句奇特的话‘你自由了’,……起初想到自由,不仅欣然自喜,但很快又想到,既然拿的是一张黄护照,所谓自由也就是那么回事”(P97)、“他固然出了牢狱,但仍背着罪名”(P98),即使是肉体不在被枷锁禁锢,但灵魂依然被迫锁在地狱,无法做一个真正的自由人。

而作为一个主教,他深知如果为了法律的正义,把冉阿让交给警察,那么他必然又会坐牢,而当时法国的司法制度不可能去感化一个罪犯,只可能使罪犯在坐牢的过程中变得更加危险和仇恨社会,只会毁灭一个人而不会拯救一个人,因此主教才背弃法律,帮助冉阿让作伪证,况且以主教的身份说出的话,不会遭人怀疑,为冉阿让的救赎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其次,是米里哀主教的充满仁爱之心的宗教信仰。他在布道中,从不宣传宗教谬说与教会的偏见,不谈地狱的恐怖与今世的赎罪,而只提倡有德行的人生,主张博爱、人道、感化。

正如书中所写“主教坐在他的身旁,轻轻按着他的手”、“这扇门并不问走进来的人有没有名字,但是要问他是否有痛苦”(P79)、“您的名字叫‘我的兄弟’”(P80);认真听冉阿让的诉说;面对冉阿让的威胁,依然为他祈祷;银器被偷后,依然淡然;看到冉阿让被抓,为他洗白,送他银烛台,一字一字叮嘱:“冉阿让,我的兄弟,您现在已不是恶一方面的人了,您是在善一面了。我赎的是您的灵魂,我把它从黑暗的思想和自暴自弃的精神里救出来,交还给上帝。”(P107)这里也恰恰是作者所坚信的,人道主义的力量才是真正救赎人们的武器。

再有,也是米里哀主教自我牺牲精神的体现。虔诚的天主教徒,撒谎不实也是一桩很大的罪过,主教却宁愿由自己来承担上帝的责罚,也要拯救并改变一个人的灵魂,同时拯救“迷途羔羊”也是信徒的责任,总而言之,这里的米里哀主教的确是一位真正的利他主义者。

最后,从作者创作角度来讲,如果不让米里哀主教使用他的力量来解救冉阿让,冉阿让的精神救赎之路就缺少了撬动他坚硬内心的一个重要动因。也正是有了主教这一出乎冉阿让意料之外的举动,才使得他陷入了感动与困惑之中,才使得坚决“为恶”报复一切的心理有了动摇,才有了恶与善的转变,才有了贯穿全文“主教式”的拯救。

评论区:

解释得很有条理,尤其是“米里哀主教对严苛法律的否定”是我所忽视的。而且联系了后文的内容,大量引用原文进行解释(还细心地标注了页码),更让人信服。(徐坤)

用问句引出文章内容,从三方面来论述,每段开头先亮明原因,再结合文本论述,使得文章条理清晰。(李孟菲)

其实,撒谎也并不一定是罪过,善与善之间常会有冲突,善的对立面不一定是恶。如果过于教条,就会有些僵化。(姜年洁)

问题:米里哀为什么在遭受打击之后做了教士,并一直乐于助人? 

                    米里哀——被苦难改变的人

                                  解读者:杨晨

  一位纨绔子弟改头换面,重获新生;一位花花公子摇身一变,救济苍生。是什么力量促成了这样的蜕变,是什么力量激发了心中的善念?是苦难的力量。

  米里哀主教对冉阿让说:“您从那个苦地方来,如果还有愤怒憎恶别人的心,那您真是值得可怜的;如果您怀着善心、仁爱、和平的思想,那您就比我们中的任何人都要高贵些。”显然,米里哀主教自身就是那种“高贵些”的人。

“革命爆发了,他的家庭因受到摧毁、驱逐、追捕而东奔西散了;他的妻,因早已害肺病,死了。”妻离子散,国破家亡,最悲哀的生命也莫过于此。米里哀,从无忧无虑的天堂堕入凡人的故乡,他的苦难开始了,他的改变也开始了。

在底层社会,当他看到贫穷如何使男子潦倒,饥饿如何使妇女堕落,黑暗如何使儿童羸弱的时候,他的苦难才真正与平民的苦难相结合。在共情的基础上,悲悯之情在他心中萌动:泪水让他变得纯净,感动让他变得柔软,震撼让他们变得紧密,哀容让他变得谦卑,大恸让他变得慷慨,剧痛让他对人生有了醒悟,人道主义精神就此加附于身。

……由此观之,人道主义精神并非凭空而来,米里哀如此,雨果也如此。……而《悲惨世界》便是替苦难者发声,是苦难中的呐喊,是千千万万个被压迫的精神的崛起。这些人道主义精神的一次肆意的井喷不仅是他同情劳动人民的出发点,也是他进行社会批判的一种尺度与武器。

  总体看来,米里哀是雨果的写照:家道中落,赋予了米里哀济世的情怀;见证苦难,给予了雨果人道主义的思想。从上层阶级深入底层,正是他们悲悯之心的源泉,也正是人道主义的出发点和终点。

评论区:

我想问,主教和冉阿让最终都成为慈善的形象,但是他们成为高尚者的途径有些许不同,冉阿让也曾经历过苦难,比主教更苦些,但是为什么他的苦难转化成了对社会的恨,而主教的转化成了慈悲?难道只有从富贵跌落才有这个可能?还是说,只有在人有能力慈悲时,苦难才会转化为慈悲?正如杨晨在第二段中所说,主教自身由于革命,本就抱着善心、仁爱、和平,自身高贵的精神品格使他在面对苦难时变得高尚。【胡锦泽】

跟帖回复:我认为,早期的冉阿让并不是没有能力拥有慈悲之心,而是没有机会。他只一个修剪树枝工人,无钱无权无势的“三无人员”,他正是社会需要救济的人,而社会却将它投入深渊,他自然怀恨在心;而米里哀主教则不同,他是有机会,有资本救济他人的,关键在他的主观意愿,而当米里哀主教见证过真正的苦难,才激发了他的仁爱之心,这才有了他的蜕变(杨晨)。

衡量苦难的不只是其所经受的,还要考虑到他经受苦难的原因以及他自身的处境。(崔广苏)

让我引用一下叔本华的话:“对于一个人的幸福,甚至对于他的整个生存,明显首要的东西就是这个人自身的内在素质,它直接决定了这个人是否能够得到内心的幸福,因为人的内心快乐抑或内心痛苦基本上就是人的感情、意欲和思想的产物。而人自身之外的所有事物,对于人的幸福都只发挥间接的影响。因此,同一样外在的事物和同一样的境遇对于我们每一个人的影响都不尽相同;就算处在同一样的环境,每一个人都生活在不同的世界中。因为与一个人直接相关的是这一个人对事物的看法、他的感情以及他的意欲活动。外在事物只有在刺激起他的上述东西时才能发挥作用。每个人所生活的世界首先建立在这个人对于这个世界的理解之上。这个世界因为各人头脑和精神的差异而相应不同。因此,每个人的世界是贫瘠的、浅薄的和肤浅的,抑或丰富多彩、趣味盎然和充满意义这视各人的头脑而定。”更何况这俩还不大一样,原本出身穷苦自然会对社会带有一些恶意,而米里哀毕竟是上等人出身。丛广翔

问题:文中“幸而鄙视红帽子的人也还崇拜红法冠呢”是什么意思?

                          解读者:徐坤

主教探访G先生结束后,一个妇人问了他这样一句俏皮话:“我的主教,有人要打听,大人您在什么时候能得到一顶红帽子。”“呵!呵!多么高贵的颜色,”主教回答,“幸而鄙视红帽子的人也还崇拜红法冠呢。”

通过查阅资料可以知道,红帽子是法国革命党人的一种标志,法冠是指主教的红帽子。主教的回答是说,好在你们只藐视革命党的红帽子,不藐视主教的红帽子。联系上一句“多么高贵的颜色”可以看出主教此时已经并不厌恶革命党人,他的思想已经转入了一个新的境界,那么这句话就多少带了些讽刺的意味。而通过回忆他与G先生的谈话就能更深刻的体会这句话。

主教初见G先生的态度不是很好,毕竟主教所主张的博爱、人道、感化的原则是作为国民公会代表所代表的革命、战争、专政暴力的原则的对立面。他把这种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的仁爱原则,视为对改造社会更为合理、也更为有效的途径。而G先生却肯定革命的正确性(尽管充满血腥与暴力),他这样说:“正义是有愤怒的……并且正义的愤怒是一种进步的因素。从它的极猛烈的鞭挞中产生出一种对人类的爱抚……进步的暴力便叫做革命。暴力过去以后……人类受到了呵斥,但是前进了。”他们改造的方式是极为不同的,一个是道德上,一个是制度上,但所幸他们都有一定的共同点:都是为了人类的进步。但是主教的人道主义精神也未尝没在G先生身上体现,他所做的那些善事也证明他是一个有善心、有原则、刚正不阿的坚定的人,也许G所展现的精神魅力也是让主教思想改变的因素之一。总而言之,主教从刚开始的咄咄逼人到最后的心服口服,他似乎也相信了革命是“上帝的鞭挞”,他虽有反驳“善不能由背弃宗教的人来体现”但实际并没有否定G“革命进步”的观点,而是坚持了“善”的观念:革命是必要的,但我不期望充满血腥的革命,这应该让慈悲的上帝的信仰者来做。

就是说,主教通过那次与G代表的辩论,此时已经部分的认同了G代表的观点。认为革命是上帝呵斥人类的手段。即是说,在上帝看来:如果你们不顺从上帝的“红色”,以爱去改变人世间的悲惨,那么等着你们的就是革命的“红色”。

而这里,雨果对“红色”做了一个双重的寓意——红色即象征着基督为救世而流的血,同时也代表革命流血的红。这两种红色的区别在于上帝的红色是流自己的血,革命的红色是即流自己的血也流别人的血。

所以这句话可以更深刻地理解为:厌恶革命的人却信仰着上帝,而上帝只给了你们两条出路:要么你们效法基督流自己的血去爱人,要么你们就等着被欺压的人来流复仇的血。

评论区:

不论是在当时,亦或是现在,宗教和革命都是存在的,存在即为合理,徐坤的解读让我了解米里埃主教在后来也发现了这个道理,他不再认为革命就只是血腥和残暴的杀戮,而把它当作上帝鞭策人类的另一种较为极端方式,这不仅是米里埃主教的观点,也代表了作者雨果对革命和宗教的看法。【胡滋莉】

解读非常清晰,也很深刻,红色的双重寓意可以给人很多对于革命的思考,通过查阅资料会帮助我们解读得更加明确和严密。(杨帆)

逻辑清晰,严谨周密,尤其是红色的双重寓意,角度独特,发人深省,使整篇解说带有浓厚的个人色彩,又提升了整篇文章的深度。(马振涛)

问题:作者为什么不交代主教由一个贵公子成为一个仁爱主教的过程?

                      解读者:于轹文

首先从文艺的基本创作方法及主题上考虑,悲惨世界是一部浪漫主义著作。浪满主义的作品常常带有传奇性,有丰富的想像,有对理想世界的追求,雨果塑造主教,是为了让他作为一个理想的真善美的代表,他大公无私,把自己的府邸让出来给病人;他清廉又慷慨,专心于福利事业;他淡泊名利,不与教会恶势力同流合污;他是资产阶级人道主义理想形象,是最接近神的人物,他也是影响冉阿让的重要人物,因此雨果不过多强调他的写实性,不追究他是否存在,也不在乎他的经历,因此不必交代主教如何由一个贵公子成为一个仁爱主教的过程。

其次从文章的总体结构考虑,悲惨世界是一本长篇小说,本就内容丰富,人物关系复杂,为了避免篇幅过长和结构过于琐碎,也为了突出主题和主角冉阿让,就不必将与主题关系不大的部分写得过于详细,对于全书来说,省略一部分内容可以使整本书紧促有度,条理清晰,而且作为第一章,如果篇幅过长,容易头重脚轻,失去文章平衡。

然后从第一章的内容角度考虑,第一章是为了宣扬仁爱,写主教的高尚精神,谦卑,低调,淡泊,乐于助人,善良如人间天使,可以感化冉阿让的精神光芒,是一位善意的传递者,他是作者本人历史唯心主义的幻想,存在的意义在于成为社会历史动力,宣扬人道主义,而不是在于介绍主教的前世今生,况且,后文中主教感化冉阿让的部分情节本就不多,便更没必要花费大量笔墨于此了。

并且从人物经历的角度来说:卞汝福主教从贵族和流落成为流亡者,由上层社会流落到底层社会,感受到人生疾苦,由于拿破仑任命他作为主教而获得重生的机会,他的经历和冉阿让的经历有所类似,都是获得救赎后重生,且后文中也略有提到,因此便不必重复。

最后对于读者,悲惨世界是一部长篇巨作,如果作者在小说开头花费大量笔墨来描写一位并不是十分重要的人物,便会给读者造成误导,使读者丧失耐心,而忽视后文的阅读,因此更不应该在第一章将主教的个人经历展开叙述。

评论区:

在段落开头总结提炼,条理很清晰。而且没有单单从书本身内容去分析,而是适当的跳出来,以一个读者的身份看怎样有利于读者阅读,又站在雨果的角度看,怎样使人物形象更鲜明,能更突显全书主题。(赵逸桐)

文章的条理非常的清晰,很快便能抓住要点。还能结合文章的内容,以及整部书的结构来谈。(孙梦迪)

文章结构紧凑,条理清晰,清楚地解读出雨果想要读者读出的东西。(陈佳琪)

每一段开头总起,表达出自己的观点,内容十分简洁明了,从作者,读者,方面进行解读,表现出了主教的人物形象。(王婷立)


活动感受:

雨果语录:

在第二卷《沉沦》中,主人公冉阿让终于登场了。一起来看看同学们在接下来的阅读中提出了哪些问题,以及经过思考、讨论后形成了怎样的新认识。敬请期待!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4,088评论 5 459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1,715评论 2 371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1,361评论 0 319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2,099评论 1 263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0,987评论 4 355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6,063评论 1 272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6,486评论 3 381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5,175评论 0 253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39,440评论 1 290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4,518评论 2 309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6,305评论 1 326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2,190评论 3 312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7,550评论 3 298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8,880评论 0 17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152评论 1 250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1,451评论 2 341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0,637评论 2 335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我死了, 我为数不多的照片你看到了吗? 我死了, 我爱吃的红豆薏米粥你喝了吗? 我死了, 门前芳香迷人的栀子花开了...
    鸿沐严阅读 319评论 0 5
  • 最近在整理关于标题的模板,正好听到哔哩哔哩上“一只特立独行的猫”分享的关于取标题的20个套路,感觉已涵盖很广,特地...
    陈大芬阅读 956评论 0 50
  • 前天晚上将近10点接到弟弟来电,喝了点酒,一上来就哭泣的跟我说“对不起”。 我们大概聊了1个小时,弟弟因为结婚第二...
    阿娇Andy阅读 200评论 0 1
  • 今天早上大表姐出嫁,老爸也在,轰轰烈烈,热闹一番。中午吃完喜酒,下午便来到了阜阳。晚上一人,收拾很久,单曲循环首情...
    小晚风阅读 144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