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0.12.1
书名: 《自驱型成长》
方式:听&看“得到”王木头解读
1. 什么叫孩子的自驱力?
不用天天催着写作业,自己主动完成。上了大学不用管,自己就努力上进。
考上了大学,目标实现了,会给自己继续寻找新目标。遇到了挫折,有自驱力的孩子会给自己打气,不会被挫折压垮。
自驱力不是像掌握一门外语或是会一个乐器等的特定技能,自驱力是一个人学习和精进技能的底层动力。
2. 怎么培养孩子的自驱力?
不能不管,也不能管得太严了。
走出“一管就死,一放就乱”的困境
解决方案:只有从底层调整了家长的教育观,自驱型成长才有可能成为现实。
3.关键点---“你是孩子的顾问,而不是老板。”
这句话是培养孩子自驱力的关键,从老板变成顾问,需要家长给孩子更多的自主权。
4. 具体的解决方案,分三部分解答
(在家长给孩子更多自主权的时候,都可能会面临什么困难,如何应对和克服,促成孩子自驱型成长。)
第一部分:认知的改变,从“目标/挑战-努力”模型切换成“压力-控制感”模型。
挑战/目标-努力模型
只要你把孩子的人生看做是一场和别人的比赛,那么不论是考一个好成绩,还是上一个好大学,或是找一个好工作,其实最后的目标都是冲过终点。
只要以冲过终点为目标,那么家长帮助孩子,可以做到的事情就很有限。不论是找一个好老师,还是去一所好学校,本质上都是尽量扫清路上的障碍,最后想冲过终点还都是要靠孩子自己的努力。
只要家长这么想,就已经犯了一个前提性的错误。
这种形式的教育观,其实就是“挑战-努力”模型。
在这个模型下培养孩子,家长会关注确定的目标,比如考上大学,虽然也能扫清一些障碍,但是对孩子努力却没有解决方案。这个模型下,通常家长自己准备的条件没有那么好,孩子还能靠自身努力,坚持下去最后冲过终点线。要求比较高。
这个模型下,家长管的、放的是孩子怒不努力,如果孩子不够努力,这个模型是没有提供解决方案的。
只要还是在这个模型下,这个问题可能就是无解的。
《自驱型成长》的深刻洞察,就是帮助家长从“挑战-努力”模型中摆脱出来,切换成其他模型。
压力-控制感模型
家长的注意力不再是某个目标,而是回到孩子身上,关注孩子的压力。
让孩子成长的解决方法,不再是只能依赖孩子的努力,而是还可以依赖家长给孩子提供的控制感。
压力是孩子成长的动力,转学到一个新班级,结识新同学等。不总呆在舒适区,不断尝试新鲜事物,挑战更高难度。
从某种程度来说,压力就是自驱型成长的动力来源。
家长去关注孩子的压力,不仅只是因为压力可以提供成长动力,更因为,压力会给孩子带来伤害。
3类压力:正向压力(排练节目许久即将登台的兴奋又紧张的感觉)
可承受压力(孩子需要面对自己能控制之外的情况,比如爸妈吵架,学校里被人欺负等),成年人在旁边支持和帮助的话,这种压力可以帮助孩子变得坚强。
毒性压力(遇到了严重的侵害事件,或很长时间处于没有帮助和支持的状态等),这种压力严重影响孩子健康,让孩子敏感脆弱,对大脑带来不可逆的伤害。
打个比方 孩子就像一辆奔跑的汽车,压力是这个汽车的动力系统,压力越大的确可以让汽车的动力越足
但也更容易失控和翻车
父母就是压力仪表盘,随时关注这个压力仪表盘的状态,就是关注孩子的成长。
培养孩子自驱力,最重要的是紧盯着压力这个仪表盘,让他们更多地体验正向压力,
在遇到可承受压力时给予足够的支持,同时要尽可能地避免毒性压力。
第二部分: 为什么家长把注意力放到关注孩子的压力上后,孩子的成长就可以依赖家长给的控制感?
模型切换的原因和效果
前额皮质的决策判断功能要等到25岁才会最终发展成熟
情绪控制功能会成熟得更晚,一般要等到32岁才会成熟。
所以,孩子成长这辆汽车的方向盘肯定不能一开始就把它交给孩子自己,家长什么也不管了。
在孩子成熟之前,家长需要坐在副驾驶位置,看着他,帮助他,甚至在危机时刻还要一把抢过方向盘。
把模型切换为“关注孩子本身的压力”之后,自然而然就会把解决方法从原来的期待孩子努力,变成为孩子提供有益压力,解决有害压力。
怎样帮助孩子解决有害压力?---控制感。
“压力--控制感”模型,管的、放的是孩子的选择。这不再是一个要么专制要么宽容的二选问题。
举例:孩子初中毕业,面临一个选择,去一所特别好的高中上学,或是去一所有很多人认识的同学一起的另一所一般的高中,孩子特别想去。
这个时候,你会给孩子自主权,同意他放弃那所特别好的高中吗?
家长要做三件事:
1. 你需要帮孩子排除掉他还没有做好准备的事情,或是孩子无法承担后果的事情。
2. 在孩子有能力自己做出决定的事情上,家长退出,不指手画脚,这样才有机会让孩子去实际操练,逐渐积累经验。
(问题来了,哪些事情是孩子有能力自己做出决定的呢?很简单,就是那些,他的决定虽然不是你心中最好的,但是也没并没有那么离谱的事情。)
3.让孩子对他的选择承担后果,形成选择和结果的闭环。
(家长一定要忍住,不要帮孩子处理本来应该由他自己承担的那些后果。)
比如选择高中的例子,在更早的时候,更小的时候,就给足孩子自己做决定的机会,让他为自己那些不完美的决定结果承担后果。
当有过丰富的选择经验之后,在面临重大决定时,孩子才能做出更好的决定。
小结
给孩子控制感,其实不是放弃对孩子做任何干预,而是家长要管理好自己,
当孩子做出不那么好的的决定时不要焦虑,而是管理好自己的情绪,在他的背后无条件地支持他。
第三部分:帮助孩子建立起自己的内在动机。
帮孩子建立起内在的渴望机制,让孩子理解学习本身是能满足他的内在需求的。
自主需求、胜任需求、满足归属需求。
小结:在孩子对某件事产生了挫败感、手足无措,或是失去了兴趣时,也是你为他建立内在动机的时候。这个时候,不只是关注他某一方面的需求,而是同时照顾到胜任需求、内在需求和自主需求。
孩子遇到了什么困难,不要用外部奖励激励他,而是告诉他“我相信你”,同时还要给出可以提高的方法以及充分的选择空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