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读《列子臆说》有感

      这是一份不算深刻的读书笔记,《列子》的博大精深、涵盖之广,让我不能言之凿凿地说这本书我读懂了,参透了,这本书只读一次肯定是不够,现在只简单说说初读的一些想法吧,与书友共勉。

    很神奇,《列子》的丰富思想让我联想到了王阳明,一个历史书上几笔带过但却称得上“圣贤”的人。书中说:“慎尔言,将有和之;慎尔行,将有随之。”认真的对待自己说出的话,认真审视自己的行为举止,有所益。凡事都是从自身出发,你不能约束或者道德要求他人,但是可以把自己做好。说积极的话,做积极的事儿。而王阳明的知行合一可能就更多的偏向叩问自己的内心,是否言行一致,是否从心底出发去说话、办事儿。

    书中也畅谈了关于智慧。“人生处世做事,乃至于说话,都要有高度的智慧。如果没有智慧的处理,同一个方法,同一句话,同样做法,用在某一个时候是对的,而在某个时候却是错误的。”这句话真的感同身受,有的时候我们会在不熟悉的领域模仿他人,或者借鉴大佬的做法,殊不知,每个人的特点不同,所处的场景不同,面对的对象不同,可能产生天差地别的结果。

    书中以宇宙为视角的世界观,以超脱尘世的人生观,阐述为人处世之道,更多偏向于精神层面的养生。我觉得对教师来说,精神养生真的太重要了,现代社会对教师的要求,世人将教师置于道德的高地,教师自身的强烈责任感和无私性,让正在做这个职业的人常常有两极化的评价。

    幸福的园丁,不幸的陀螺。其实就是心中的天秤偏向哪边更多,与其在其中纠结得失,生成情绪,不如按书中所言,“可在乐生”。

    “大肚能容,容天下难容之事;开口常笑,笑世间可笑之人。”人生真正的哲学修养是要先医治自己的心。作为教师,我们要先修正自己的心,医治自己的心,让自己能够更幸福的去感受世界,去学习,去生活。然后带着自己丰盈的内心,开阔的思想,去教育,去帮助。

      “万物无全用”真正是消除焦虑的良药,这个世界上根本就没有一样事物,可以对所有人所有事都有用,完美主义有时候会让人变成幻想的傀儡。而每当自己想要萌生比较、追求极致的想法时,更需要书中的言论来提醒自己:对外界的环境太重视时,心里就虚了,因为被外在影响了。

      同样喜欢的还有书中的“生死观”,尊重自然趋势嘛,有什么可害怕的呢。我国在死亡教育这一块儿还是比较缺失的,不知道是不是这样的课程如果走进课堂会引起轩然大波。但始终认为,与其小心翼翼地规劝、引导孩子去避免各种会让自己受伤的“弯路”,不让他们做一切可能会有危险的事儿,不如一开始就让孩子直面“死亡”,明白这个事情终有一天会是这样,gameover了也没有第二次挑战的机会,所以要格外珍惜,至于从生到死的这每一天,中间的每一个未知阶段,自己定义,是不是要乘风破浪,是不是要去挑战,还是安安稳稳循规蹈矩的度过,这个过程应当是每一个人类自己去做的选择,现在感觉这种抉择权被剥夺了。我们为什么喜欢谷爱凌,因为她幸福快乐成功?我想,更令人羡慕的是她早早就了解这个世界,并由自己选择了所感兴趣的道路,这样的机会对我们而言,是极其珍贵和缺失的。

    在“心物合一”的哲学之途上,还有很远的路要走,现在只是朦朦胧胧的一点儿体悟,希望我能和朋友们一起,精进自己,成为真正感知生活、享受生活美好的人。希望更多的人,在书中找到自己内心的宁静。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