得知安丽芳老师从美国回到了家乡恩施,上周日,终于约到一个单独跟她交谈的机会,真是很荣幸啊!
我们在幽静的蓝焙茶舍交谈了两个多小时,从文学创作谈到女性气质,从传统民俗文化谈到欧美文化,还谈到了对孩子的教育问题。话题不受限制,想到哪就谈到哪,无论哪一个话题都带给我深深的思考和启发。可惜交谈的过程没有录音,我只能靠回忆来写点感受了。
安老师首先谈到了一位奇女子的经历,我们的交谈就此轻松地展开。
那位女子很有才华,只可惜一个极具灵气的灵魂却寄居在了一个与之不匹配的肉身里,因为这个内外不相称,使得她的经历除了奇特之外,还被罩上了一层光环。
谈到女人的着装,安老师认为要自然而然为好,自然的才是最美的。她说,有些女人为了展示自己苗条的身材,衣服穿得紧绷绷的,坐下来的时候身子也是直挺挺的,生怕哪个地方被挤出了一堆肉,让人笑了去,一点也不放松,简直是活受罪。她说,在美国的一个公园里,她曾看到一位80多岁的老太太,满头白发,穿着很休闲,随意地坐在草坪上,手里捧着一本书,看得很入迷。她觉得这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相比之下,我也是更加欣赏这位老太太,她美得自然,毫无矫揉造作。
谈到女人的气质,安老师认为,一个真正有气质的女人必然是装扮得体、谈吐优雅,走到哪里都很有气场,成为被关注的焦点。是啊,姣好的容貌随着岁月的流逝终究会老去,但优雅的气质会使得一个女子无论在人生的哪一个阶段都会很有魅力。
谈到文学创作,安老师说搜集素材很重要。她提到了90多岁的陈靖国老人,这位老人给她提供了很多宝贵的素材,为她后来的成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她说,创作的过程也是一个逼迫自己学习的过程。有时候,为了把一些细节问题搞清楚,要么查阅大量的史料,要么去走访相关的人物,一部作品写下来,很多方面自己就成了专家。她举了几个例子。在她创作中篇小说《毁灭》的过程中,为了将女主一家如何在改革开放的浪潮下发家致富的过程表述清楚,她去采访了一位预制厂老板,了解开办预制厂的详细情况,详细到一块预制板的成本核算她都要搞得清清楚楚。为了写好一位贤惠能干的县长夫人,她硬是向人讨教学会了几道菜谱的制作方法。她说,文学作品就是要注重细节的刻画和描写,切忌语言空泛,那样读来没有味道。
安老师说,生活在恩施老城的八九十多岁的老人大多藏有很多故事,他们当中一些人非常愿意给她提供素材,想让她用文字记录下来,进入她的文学作品。但她忙不过来,有人就建议找个地方把人聚在一起来讲述,她因精力有限而谢绝了。她说,如果这项工作由政府出面来推动就好了。是啊,每一位有故事的高龄老人都是一段历史的见证者,如果在他们离世之前没有将他们承载的故事记录下来实在有些遗憾。要知道,有些东西一旦逝去了就永远逝去了,无法还原。
听说安老师的两个女儿都很优秀,大女儿在北京工作,小女儿在美国工作,我想知道她是如何培育好她们俩的。她说,家庭教育对孩子的影响最大,好父母胜过一所好学校,父母的言行举止会潜移默化到孩子身上,对孩子的一生产生重要影响。她又说,环境对一个孩子的成长也很关键。她的两个女儿小时候都很贪玩,不爱学习,让她很担心,直到她七九年进入州图书馆工作之后,受她和图书馆环境的影响两个女儿才爱上了阅读,终于考上了理想大学,彻底改变了命运。她还说,她们俩的“笔杆子”都不错呢。
安老师饶有兴致地谈到了她在美国的所见所闻,和她写文一样,她只是娓娓道来,静静诉说,不添加个人的观点,是非曲直由你自己去评判。虽然她在美国连续待了十多年,但在她的身上看不到东西方文化的冲突,她可以接受新的事物,但绝不会抛弃骨子里传统的东西,那些是她的根,也是她创作的源泉。她说,这次从美国回来,只在北京待了两天就回到了恩施,目的就是要搜集一些资料继续她的文学创作,尽她的个人力量挽救一些即将消逝的民俗文化。
我和安老师的交谈很轻松,很自在,不知不觉就到了午时,相约的同学一个一个都聚到蓝焙茶舍了,表妹一家三口也赶来了。一时间,大家围绕安老师的《施南往事》一书谈自己的心得体会。安老师和大家互动交流,平易近人得如同邻家的大姐,丝毫没有文学大咖的架子。随后,我们一起共进午餐,并合影留念,这次聚会就这样愉快地结束了。
本文写于19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