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礼拜的时间,读完了余秋雨先生的《中国文脉》。在粗浅了解了中国历史后,来读这么一本历史脉络的文学书籍,我感觉恰到好处。
这本书从历史进程的角度,剖析了中国文化的起源和发展历史。所谓文史不分家,对于我这种文化小白来说,初究历史与文学的时候,以这本书入手再合适不过。
读到元代为止,我一直都是心潮澎湃的。感叹于华夏文明的由来;惊叹于数千年前孔子老子刻在脚印上的学说;震慑于像是穿越回去的墨家思想;佩服于两千五百年前创建的稷下宫学,文人讨论政治,却可以远离政治;折服于第一诗人屈原的风采;疑惑于是什么支撑着司马迁的残躯写完“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而这样的文人最终又去了哪里;理解了魏晋存在的意义,不仅仅是孵化出嵇康、阮籍、陶渊明这样的风骨之士,更是为了盛世大唐的迸发积蓄能量;看清了大唐的盛世背后浩荡之气的由来,深刻感觉盛唐文化骄傲来自于民族大融合之后的包容性;读懂了宋朝重文轻武的背后,是不想生灵涂炭的初衷,虽然疆土最少,但却是当时全球最发达的经济圈,也激发了不同于盛唐时最灿烂的诗文大作;理清了元朝虽然是铁蹄统治,对汉人最不友好的朝代,但是对于汉文化的保护却比后面的朝代做的更好。读到此为止,我的内心一直随着朝代的更迭文化的进步而跌宕起伏着。
但是读到明清之后,我渐渐开始失去兴趣。也许是因为从明清开始,我看懂了现在一些问题的起源;也许是因为从明清开始,一些陋习至今仍然可见,并看不到改善;也许是因为明清开始,人们不再重视文化,开始注重政治斗争;也许是明清开始,盲目地自信导致后来的各种屈辱史……我开始愤恨,开始沮丧,开始悲叹。
现在的文化不自信,大概就是源于那时,文化断层,只为取悦当权者的文化盛行,文人都失了自我,不再反思。始于屈原的关注内心的文化人格再也看不见了,始于陶渊明时代的文人风骨再也不见了,始于大唐的包容性极强的文化素养再也看不见了,始于宋朝的忧国忧民的治国文人再也看不见了。几千年的文化文明,渐渐迷失于政治斗争中。
倡导文化自信,就要从我们的文脉中,重新寻找文化根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