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本小说的作者是美国作家厄尼斯特·海明威,他是美国迷惘一代的标杆人物。最早知道他的名字源于《老人与海》,也是其经典之作。这篇文章影响力之大,也是教科书的选材内容,曾先后获得普利策奖及诺贝尔文学奖。
海明威被称为文学硬汉,更是反法西斯斗士。二战中,他在加勒比海上搜索德国潜艇,并与妻子来到中国报道日本侵华战争。另一方面,他开创了“冰山理论”及极简文风,影响了马尔克斯,赛格林等文学家的创作理论。最终,他以独特的方式结束了自己传奇的一生。
这是自己第二次阅读这本书,第一次的时候读得迷迷糊糊,读完之后不是太好受。再加上是有关战争的,就更谈不上有多喜欢了。读完之后也没有捕捉到什么点,感觉读了一本假书。因为最近没买书再加上是经典之作,因此又读了一篇。感觉比第一次好了许多,果然还是要多读。
这本书是以问句的形式来命名的,而且蕴含着悲戚之感。问句总是能引起人们的注意且引人思考。那丧钟到底是为谁而鸣呢?关于这个问题,作者并没有直接作答,而是在开篇引用了约翰·多恩的一段话:
没有人是孤岛,能孑然独立;人人都是土地的一片、大陆的一角;哪怕大海卷去一粒尘土,欧洲也会变小,就像失去一隅海岬、一方领地,无论你朋友的、你的;每当有人消逝,都令我孱弱衰老,因我是人类的一个,所以,别问丧钟为谁而鸣,丧钟为你而鸣。
从这段话我们不难发现这个问题的答案,丧钟为每一个处于这片大陆上的人而鸣,包括每一个人,因为我们是相互关联,是一个共同体,没有人能独善其身。
这是一本关于战争的书籍,谈到战争,许多人都会敬而远之。因为敬畏,因为知道其危害。似乎每一段有关战争的历史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也让我们深知以和为贵的重要性。
这本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远道而来的年轻人,是一个反法西斯战士,名叫罗伯特·乔丹。他奉命前来炸一座桥,在联络员安塞尔莫的带领下进入森林,前往目的地。之后在安塞尔莫的指引下,他接连见到了其他人,包括巴勃罗,拉斐尔,吉普赛人,皮拉尔(巴勃罗的妻子),玛利亚(罗伯特的爱人)等等。
罗伯特是初次见到他们,他们需要磨合,需要了解。毫无疑问他的到来意味着他们将要执行新的任务,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想法。他们谈论过往经历以及自身的体验,透露着淡淡的忧伤。
谈论计划的过程中并不顺利,最大的问题来自巴勃罗,因为他厌倦了战争,厌恶罗伯特的到来打破了他们原本平静的生活。他有些反常,大家对他起了疑心,场面一度尴尬,蠢蠢欲动。虽然出现了小插曲,好在巴勃罗最终迷途知返,回到了战斗行列。
随着战斗计划的推进,气氛也变得有些低沉。面对着前方的生死未卜以及突发情况的出现,大家的心绪是复杂的,偶尔罗伯特只能靠对未来的美好幻想来缓解情绪。
虽然离炸桥的时间只有几天,看似短暂,但对于身处其中的每个人来说都是煎熬的。他们一边做着准备,心里惦记着炸桥的任务,一边也如往昔那般平静,尽情享受生活。
身处战争年代,每一个人都不能独善其身,随时都会遭遇不幸。因此学会自我调节,随机应变显得至关重要。虽有不同,但他们都用属于自己的方式应对着眼前的事情。另一方面,时间对他们而言弥足珍贵,因为这在一定程度上是生与死的考量。
虽然罗伯特是带着炸桥的任务来这里,但他却有了意外且惊喜的收获。他来这里的第一天便认识了玛利亚,玛利亚无疑是战争的受害者。她是其他成员在执行一次炸火车的任务中营救下来的,她的经历诉说着战争的残酷及无奈。
罗伯特和玛利亚的相识可以算得上是一见钟情,双向奔赴。虽然短短几天,但他们的关系却有了质的飞跃。因为条件问题,他们并没有所谓的隆重仪式,草草的结为夫妻。这也为罗伯特这次执行的任务增加了些许的浪漫色彩,透露出了一丝丝的甜味。
随着时间的临近,氛围变得越发的隆重。除了成员之间的不和谐,还有天公也有些不作美,竟飘起了大雪,周围寒冷肃穆,似乎在诉说着一些事情。对此,罗伯特虽然内心拨动,但却竭力保持镇静。虽然时不时也会情绪失控,但也尽力安抚着每一个人,尽力做好安排。
大雪之夜还发生了一件不愉快的事情,有一名外来者入侵。幸亏罗伯特反应及时,做了处理。但为了避免意外,罗伯特重新做出了安排。在处理事情的过程中,他也周围的人有了一定的了解。
临近炸桥之时,巴勃罗离开了,带走了一些比较重要的东西。知道这件事情后,大家群起愤怒,也包括巴勃罗的妻子皮埃尔。好在最终巴勃罗回来了,还带来了一些同伴。大家虽然愤怒,但也慢慢平静了下来。
面对着周围的种种迹象,罗伯特对于炸桥的事情有了微妙的疑虑。为了避免出错,他派人回总部报告。传信息的人在途中也是一波三折,经历了种种磨难,才将消息送达。但为时已晚,已经无法赶回去,也错过了炸桥的任务。
这一边罗伯特心绪不宁,时不时还和巴勃罗斗起了嘴,权当娱乐。一切按原计划进行,随着时间的步步紧逼。最终任务启动了,起初他们伤亡有些惨重,许多人牺牲了。对此,有人情绪失控,吃不下饭菜。他们相互激励,奋力前行。
准备炸桥之时,罗伯特内心动荡不安,但他竭力克制。最终成功炸掉了桥,但一部分同志牺牲了。罗伯特按原计划协助巴勃罗的队伍撤退,但阵阵的枪声意味着事情进展不顺利。苦苦等待,只等到了巴勃罗,其他人都牺牲了。
接下来他们按原计划与皮埃尔和玛利亚汇合,因为剩下的人也不多,因此仅有的马匹足够撤离。但撤离并不顺利,最终罗伯特因为受伤无法和他们一起离开。对此,他不得不和他们告别,他与玛利亚虽依依不舍,但他内心知道其利害关系。最终他们痛苦地离开了,他一个人迷迷糊糊,有些不清醒。到此小说也到达了尾声。
读着《丧钟为谁而鸣》这本小说,总能让人想到如今的疫情。从曾经的微小关注到如今影响着每一个人的生活的转变,大家的心情及态度都有了转变。曾经以为只是昙花一现,琢磨着很快就会烟消云散。谁曾想却成了一场持久战,它是属于全名的战役,需要我们共同努力。惟愿疫情早日过去,我们又是那个自由自在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