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文化或者说传统的中国家庭伦理中,母爱一般是比较直接的,而父爱常常是深沉的。最著名的要数朱自清的散文《背影》,只要是接受过九年义务教育,基本都知道买橘子的故事,这甚至成了一个流传甚广的段子。戏谑之余,羞于表达的父爱是深入人心的。
中国传统文化所浸润下的人们,性情是相当内敛的。类似于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一种感觉,但也有一些不太一样。相较于女性,男性的内敛更加突出。或许是因为父亲在传统的宗族家庭中,常常扮演“族长”的角色。这个角色需要处理各类家务事,其设定一般是铁面无私的,如果掺杂入太多感情,则有失公允。
现代社会,虽然说大家都越来越开放了,更加容易直接表达情感,但要让父亲直接对孩子表达爱意,还是相当难的一件事。或许未来80后、90后的父亲会越来越不羞于直接表达自己的情感,但想让60后、70后父亲开口还是相当难的。
现代社交媒介,比如用得最多的微信,很好地扮演了传声筒的角色。我和我爸基本没啥矛盾,也没有吵过架,但关系好,并不意味着交流很多,特别是包含情感的交流就更少了。以前交流基本都停留在事务性层面,比如有个新闻交流一下看法,有个事情帮忙处理一下。微信代替电话成为主要的交流工具之后,这种情况有了很大改观。
首先一个是表情的使用,各种萌萌的表情,使得交流更加欢快,包含的情感越来越多。甩手就是一个表情包,而且相比起文字,表情包不是那么晦涩,各种情感的表情一看就懂。其次,是各类分享的信息。应该是中老年人的爱好吧,老爸非常喜欢看火山小视频。前段时间开学有个家长写了封信给孩子,配以深情并茂地朗读,用手机录了下来,获得很多地点赞。老爸看到之后,就转发给我了。我看看,好感动啊,诶呀,太肉麻了。但感情就是这么真实。原来羞于表达的情感,以推文、视频为媒介,成功地转发到了儿子心中。也是别样地一番体会。最后是,由于智能手机很难操作,老爸经常问我,应该怎么转钱、怎么下载东西等问题,交流自然就增加了。不过现在智能手机地各类操作已经相当熟练了,甚至升级了无限流量包。
之前经常评论家批评说,智能手机使大家成为了低头族,就连年夜饭都不好好吃,外公外婆很神奇,感觉是手机夺走了自己地孙儿孙女。当然,这也有点道理,但如果处理地适当,手机还是可以成功为情感交流地新渠道的。只是说,很多人都习惯了原有的生活方式,太懒惰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