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杂感

只有输入没有输出的阅读是难以看出阅读效果的。何谓输出?我觉得输出是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书中内容的获得。获得包括很多方面。首先,最基础的是关于书本梗概的把握。其次是,在此基础上,自己对书中所写的事件,塑造的人物形象方面的看法。再次是自己在书中得到的共鸣和启示。我往往在判断自己是否把书“看进去”的主要依据是,自己是不是真的有情境带入,置身处地走进那个情境当中。这样子读完一本书,你是会有想要输出、要表达的欲望的,并且情不自禁地考虑:“如果是我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


我有一个可以说比较好,又不太好的习惯,就是摘抄。从大一到现在,写了四个读书笔记本,在笔记本翻开的反面,会一本一本罗列自己看过的书及作者。当初之所以这么做,是想完成入学典礼上“至少读一百本文学名著”的期待,这样子记录的方式,让我觉得生活有目标,有着落。我是一个喜欢有着落日子的人。每一本摘抄本,也会有一些不同形式的记录方式的推新,我想不断改进自己摘抄的方法。

现在好像有点偏差。这也是我为什么说摘抄这个习惯于我而言,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的原因。好处在于,我能有获得感,能明确地记录自己的阅读轨迹,自己在记录的过程也是强化记忆的过程。而我想重点说说自己在这方面的不足。首先,有时候它会流于形式,失去了最初的意义。我头脑里会有这样一种误解,即自己写下来,就是存在脑子里了。然而并不是,有些摘抄是机械的,没带有什么感情色彩的。而且如果自己在当时写完后没有去回过头过一遍,不问自己为什么对这段话有想写下来的冲动的话,那它就只是在当时看这本书时发挥了强化的作用,这样的价值是比较小的。我写下来是为了自己回过头翻看时,还是会有这本书的印象,记得当时的感受。并且,在看过其他书之后,我能对这本书有与当时不同的看法。因为我相信,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时间段,不同的年龄,不同的场合下,感受会有差别的。有些经典好书是值得一遍又一遍去品味的。第二,我做的不足的点是,比如我喜欢某一段话,就只是抄这一段。但其实,这样呆板的抄写是行不通的。我自己也做了一些改善,比如在这段话和后面注释这段话说出来的背景。因为文字是从整本书中摘录出来的,你仅仅是因为这段话写得精彩才摘抄的吗?显然不是。我写下来是觉得,它在文中某个部分的出现,使得这篇文更加有深度有内涵。所以往往,只是写下那一句话,在后来自己再翻看时就会产生疑惑。因为这句话单单地拿出来,赤裸裸地看,并没有什么特别出彩的地方。唯有与文章结合才精彩。这就是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吧。对于整本书而言,这段精彩的话就是铜枝铁干,但终究是为整本书服务的。这两方不能分割来看。


本来是想给冰心的散文集《寄小读者》和《南归》做个了结的,不曾想不自觉就聊到了自己阅读方法上的问题。不是每一本书我都会像看莫言的《蛙》一般,有感而发,不自觉写了四五千字的读后感,不会过去一年多还有这么深刻的印象。但是,每一本书都会这样那样的不一样的收获。读书不该有太强的目的性,我看书起先是想达成目标,但后来看书成为了我生活中不可缺乏的部分了。要说收获,这就是最大的收获了吧。并且自己现在选择书籍来读的眼光也有提高的。读书不是为了炫耀,是为了获得那份生命体验,不断敬畏知识,敬畏生活,学着尊重多元化的这个世界,并坚守自己的一方净土。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平台声明:文章内容(如有图片或视频亦包括在内)由作者上传并发布,文章内容仅代表作者本人观点,简书系信息发布平台,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

  • 2019年2月19日 - 星期二 - 元宵节🏮- 雨🌧 「日更」Day 38 - 元宵小记 & 《东京人》阅读杂感...
    鹿非阅读 1,252评论 0 5
  • 我是从18月以前开始有意识地培养自己的阅读习惯的,之前只是知道阅读的确有用,但不阅读似乎也糟不到哪里去,所以只是零...
    心眸阅读 166评论 0 0
  • 2016年下半年开始,一直更新自己要阅读的书单,也买了几大类别相关的书,除了文学类的杂书是自己喜欢而能一气呵成地读...
    藕礼君_莲藕阅读 152评论 0 0
  • 与高尚的东西为伍,你将不会感到孤独。——路遥 我曾经见过许多这样的场面,当一个人被问及平时喜欢做什么的时候,往往无...
    东南巽阅读 293评论 2 2
  • 今天马不停蹄的完成了很多任务。时间挤一挤真的是能挤出来。下午抽空还剪了个满意的发型。 今天是2月份的最后一天了,时...
    一年后的自己2019年1月28阅读 71评论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