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对那些文人的吸附从来就是强劲有力,
即便其位与文德没有毛线关系的历代帝王,对玉皇顶也是趋之若鹜。
杜甫临岱后留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罢黜百家的汉武帝刘彻曾八次去泰山封禅,
在位六十年的乾隆弘历也六次登顶并留下了长短不整二十余节相关的段子。
很明显泰山,
是可以悟道的仙境,
是所以奉天承运通天的圣地。
那么,一介平民,
动辄你也要赶这类场又是为何?
就是……小喜欢,没有为什么。
弱弱的指望,只是在特定时段下那里能有的一点清静。
有清静,或许就有思考啦。
至于山体的巍巍,气势的峨峨……
这里倒是没什么感觉。
从红门到中天门,再由中天门到南天门,
那6331级台阶,往返约28公里步程和周身各个部位都被牵扯到的艰辛,
这里确是实实在在地体会到了。
再次登顶泰山,
略恍惚之余心下还闪过一丝惆怅,
不知是
该为刚才的艰辛且快慰而感到些许的小得意,
还是该为仅仅这样就站在了那而小失落一下。
原来,
泰山之重不过是基于几千级台阶的膝关节之沉重,
泰山的那些之最之震撼,
实是以空气氧含量充裕-生态环境尚属均衡为前提的那种……
来到玉皇顶,
因疲惫而稍离散的视线,
除尚能聚焦到注有1545米海拔的标识外,
玉皇庙门前那座古朴诡秘的无字碑应是人们的第二选择。
多少年来,
这座因“无”而神秘的此碑此阙究竟为何时何人所立,
从古至今不知招来过多少骚人墨客的揣度,遐想,和操觚染翰。
西汉史学家司马迁东汉侍从官马第伯交代是秦始皇,
明清学者顾炎武上世纪六一年的郭老则认定系汉武帝。
不过,当时……
它是如何被人弄上来的,是不是也要过问也要探讨呢?
无字碑重达18吨,埃及金字塔顶部最大的石块说是也就15吨。
从十八盘到南天门一线的坡度弯度,注定会让运碑平添不可承受之重。
关于谁的考证,关乎的是王者的用心;
关于解决方案的探求,牵涉的是匠人的绝技。
问题是我们都一股脑儿地把心思投送给了主宰者,
要是在人们倾心关切王的同时,王也差不多地在乎他们那就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