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那时刚刚搬入新家,一切都还在适应期,虽说是陌生的环境,但在这样愉快的氛围中,慢慢就会习惯,房子周围道路是新的,走的上面处处是新鲜感。
新家到学校的距离需绕过几道马路,为了上学更方便些,家里就给我换了辆新自行车,骑着轻巧便捷,我经常载上弟弟一起上下学,天冷了就步行着去,只要待在一起,总有聊不完的话题,踢踏着步伐丈量马路的距离,原来我已经走了这么远。
在课业不紧张的时候,我经常窝在小小的阅览室,把能看的书瞧了个遍,印象最深的就是《小黑马的故事》、《东周列传》、《骆驼祥子》,还有一些别的名人传记,记不太清了,这些书除了饱满的内容外,在书皮翻开的第一页,有两个红色章字特别明显,二十六画遒劲有力,正是捐赠二字。
这些图书种类各异,新的旧的都有,主要来自于图书馆的募捐,还有打包成捆送来的,箱子里有时会带些文具和绘制的连环画,到底是谁送的,并没有留下姓名。
我经常隔着窗户张望,每天这里总有陌生的身影,有见过一次的,有见过两次的,有时是位教师,有时是位拾荒的老人……
眼看着阅览室墙角图书越堆越多,家里就赶紧拉来几个闲置的书架,里外摆了三排,把书籍分门别类的摆放在上面,散文、小说、读者文摘、百科等应有尽有,目不暇接。
于是,这里真的是忙碌起来了,每天家里的人聚集在这里,孩子都开始看起书来,老人读起报纸来,只听见钟表滴滴答答的声音。
泡在书海的氛围里,想去外面看大戏的想法也取消了,听着来往车辆的鸣笛声,来时响而去时弱,如此而已,还有那冒着香气的臊子味,也不足以解馋,若看懂了素与简,才知道书里就有完美世界。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加深,我和弟弟也开始褪去稚嫩,从书里看到的,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做人第一,成才第二。
能看到这么多免费的书籍,在成长路上是一种幸运,当你觉得这是理所当然的时候,犹如吃了一剂黄连,因为任何人都没有义务为你的人生铺路,当你觉得条条大路宽敞的时候,不妨回头一看,有人正在为你负重前行。
至此以后,我和弟弟更加珍惜这些书籍,怕遗失了就给记下,看完了抹平放在原处,当我们开始探寻这些书籍来历的时候,却发现异常困难,在捐赠的登记册上,只写着捐赠的书籍名称及数量,并没有留下地址和联系方式。
偶尔碰见捐赠书籍的人时,我和弟弟就向前问联系方式,有些抹不开面子,还是会厚着脸皮上去,能要下两个得高兴半天,哪怕是个邮箱地址也行,这样就可以表达自己的感谢了,谈谈阅读的成长,有些幸福是建立在别人幸福之上的。
哪怕课程再紧张的时候,我和弟弟也会按时写成长报告,买下一些信封和邮票,按着记下的地址,摸索着左上角、右下角收寄地址的区别,慢慢地也知道如何去写,邮票黏贴坏了,就扯下重新粘贴一张,横撇竖捺写得用力,字体有些倾斜,略显简单的表达方式,却是我们最真诚的心意。
那段时间,由原来的两点一线成了三点一线,除了家和学校的方向,中间多了个邮局,经常往返于学校邮局之间,裤兜里除了饭票,就是邮票了。
每逢读书节的时候,我和弟弟总会收到礼物,那是一本本崭新的书,纸页还有着印刷字体的气味,那是黑色墨香的味道。
这次听家里人说大洋彼岸也给捐赠了书籍,都是珍藏版的名著系列,我和弟弟英文学的不扎实,怕是来了也看不懂,就算是涨涨见识也好。
果真,书架上多了个新标签-国外名著,《红与黑》、《罪与罚》、《基督山伯爵》等十几本本特别厚的书,侵占了国外名著专栏,显得厚实而饱满。
这不,听到这个消息后,在阅览室挤满了很多人,都抢着看这国外名著,翻阅一会儿就放了回去,里面满满的都是英文,看起来相当吃力,那是一点不懂。
万里丛中一点红,总算看到一本能看懂得了,这就是夏洛蒂·勃朗特的《简爱》,是一本英汉互译版本,大家都在排队看这本书的新鲜内容,谁知从里面掉出一张照片,吸引了我们的注意,这是一个蓝眼睛、黄头发的外国帅哥,他那阳光的笑容,给我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照片背面是这样的内容:
朋友们好,我是帕德,一本《简·爱》,送给你们,爱不怕分,越分越多!
就这样,通过《简·爱》认识了帕德,这是他的专属称号,关于书中《简·爱》的释义,引领我们成长。
阅览室成了一个小图书馆,外国名著专栏,除了帕德的名字,还有叫做安娜的,他们都来自同一个地方,那就是爱心无国界。
每至逢年过节,总有很多外国爱心人士携着书籍来慰问,我和弟弟功课一直进步,也开始好好学习英文,等着用英文做自我介绍,小小庭院聚集很多爱心人士,欢声笑语不绝于耳。
在这么多爱心书籍的给养下,我和弟弟不再惧怕陌生的环境,开始融入点滴生活,书中自有太阳,跟着它的方向,随遇而安,携爱前行,到哪儿都是阳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