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一向是个循规蹈矩的人,生活方式固化且单一,自己也非常安于现状。但在社会快速发展的当代,对于我这样一个普通无特长的人来说,安于现状停滞不前就很容易被社会淘汰。
生活不是一面平面镜,而是一个多棱镜,甚至在多棱镜中还套有多棱镜,如果总是用单极化的视角来对待生活,人生就失去了精彩甚至没了意义。只有用不同视角面对生活,生活才会给我们不同的反馈。
《精进》这本书中,作者提出:“精进”就是用持续、精确的努力来撬动自己更大的可能。本书选取影响人生的七个关键方面,设计出了相应的精进路径,即在时间、选择、行动、学习、思维、才能、成功这七个关键面上取得精进。
今天我就按照书本线索进行简单的梳理,只是想要把这本好书推荐给大家,我自己也还需要反复的去阅读。
一:时间
一个人对待时间的方式和态度决定了ta能够成为什么样的人。
孩子对待时间的“郑重”态度值得我们学习,他们用“郑重”的态度玩耍,而我们却以“戏谑”的方式生活。郑重是不敷衍,不迟疑,不摇摆,认真地聚焦于当下的事情,自觉而专注地投入。
有了正确对待时间的态度,接下来就要树立目标。目标太长远或者太近都不好,作者采铜建议以 5 年时间作为一个目标的阶段。5 年并不是很长,有利于我们指定详细、可行的行动计划,并且按照计划一步步地执行下去;同时,5 年也并不是很短,有利于我们明确规划,思考当下行动带来的长远意义。
在为未来奋斗的时候,一定要把时间花在值得做的事情上。在当下,这件事给本人带来的收益和这项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决定着这件事是否值得做。这很重要,现代人往往有选择无能和执行无能的两大弊端,我们要尽可能去做一些有长期价值的事情,比如读一本好书。
在这个信息过剩的时代,你需要以时间尺度为评价标准,过滤掉无用的信息,以便节省时间。正确处理好时间的快慢节奏,工作要快,生活要慢,给自己思考时间,找到一项长期的业余爱好,专注于它,让它在时间的深度和长度里慢慢生长,把“短期未来”和“长期未来”连接在一起,才能让自己未来不后悔。
二:选择
一个人在内心设定了什么样的最高目标和价值尺度,决定了他的格局。格局大小,决定了他如何做选择。面对选择时,我们要以人生最高目标为第一原则,抛弃掉满意原则敢于说“不”,采用最优原则,即最有利于达成长期目标的,就是最优选择。
我们常常被太多选择困扰,困住我们的不仅仅有客观事实,还有我们长久以来的惯性思维背后的隐含假设。隐含假设限制了我们的思考范围和思考角度,让我们无法迈出脚步。
我们觉得当前的环境不够好,没有机会成长,没有时间做更多的事,我们彷徨、难过。在纠结之前,先思考一下,你是不是一直陷在自己的思维陷阱中?环境不够好的背后原因是否知晓?这种环境下你没有任何成长的机会吗?没法改变是个人懦弱的表现。懦弱为我们添加了思维局限,让我们只能看见两三个“可见选项”,而忽略了更多的“其他选择”。
即使做出选择也不等于一劳永逸,你需要针对人生的变化,对选择做出合理调整。自我不是凝固的,在你某些东西不变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会让你的人生拥有更多可能性。
三:行动
马上行动,从必要的小事做起,这是最重要的行为法则之一。
开始并完成一件事情,比做好它更重要,因为只要开始了,你就有机会把它做得更好。
所谓万事开头难,往往迈出第一步非常困难,之后就会简单很多。
越是无谓拖延做事,内心的障碍就会堆积越多。这些心理上的障碍往往超越了完成这件事情本身的难度。
如果我们把一些影响我们心理成本的小事情都解决完成之后,我们就可以保持相对积极和从容的心态去面对真正需要处理的事情。
当然不是所有的事情都需要当即行动,如果事情较多,我们可以先订一个计划。面对复杂的事情,即便没有实质性的行动,你也可以尽早做出预备准备。
很多时候,我们会习惯等待一个“最佳时机”,但这样往往会浪费我们的时间成本,而且“最佳时机”真的出现后,我们也未必能抓得住,所以对于大多数的事情,最佳的解决时机就是“现在”。
四:学习
一个好的学习者,首先要学问提问。驱动一个人学习和探索的主要动力,是对问题的好奇和对答案的渴望。在问题的指引下,把新知识和旧知识揉和起来,连续不断地构筑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成为一个有意义的网络,即构建式学习。
互联网时代下,面对海量的信息,我们往往只有时间去浅层次反应,而如果我们更善于用“解码”的眼光来观察,或者就能更深入事物的肌理。因为视角的不同,对于同样的信息,每个人的解码方式也千差万别,但是一般不外乎三个层次:
1:它说了什么,给我们什么感受?
2:它是什么,对我们有什么价值?
3:它是怎么构成的,效果如何实现?
解码很费时费力,所以大部分人获取信息都是浮光掠影,时间一长就只剩下一些模糊的印象。是否对信息进行了有效的解码决定了对信息的掌握效果。这里给出了几种基本路径:
1:不只找结论,还要找过程,即不仅要知道结果是什么,还要知道结果是怎么来的。
2:不只是归纳,还要做延伸,即考虑在另一个问题下当前结论是否仍然适用。
3:不只是比较相似处,还要找出不同点,看出不同之处,才有新的发现、新的领悟。
五:思维
有意识地培养简单表达的习惯,这是提升思维能力的方法之一。
简洁并不意味着简单,它意味着更丰富的内涵,是某种合理的适度。
作者从三个角度探索简化思维之道:
在了解的基础之上删减,把不必要的东西去掉
基于深入的了解,把信息压缩起来,表达出更多的内涵
在了解的基础上,寻找共同的模式,在现象之间建立联结
按部就班的生活和工作可能会让人灵感枯竭,我们可以有意识地将一些混乱、随机或意外的事件引入生活,通过混乱颠覆固有的、模式化的思维习惯,最终激发出我们的创造力。
人的思维不是凝固的,而是像河流一样流动着,所以,以天赋和智商去衡量一个人的价值,是粗暴且不科学的。不努力,迟早有一天江郎才尽,努力的话,笨鸟也有可能先飞。只管相信你自己,用你的思维去创造奇迹。
六:努力
人与人之间存在天赋的差别,但是这种差异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大,相比之下,人跟人在努力程度上的差异,却是非常大的。因为人的大脑的可塑性很强,这意味着后天的努力对人的改造作用非常惊人。有句非常扎心的话: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之低,根本轮不到拼天赋。
但是努力不是简单用力、使劲,也不只是意志的较量,而是需要学习的策略性活动。努力的策略性体现在你对个人资源的调配、行动方向的选择、执行进度的把控和调适等多个方面,换句话说努力本身就是一种才能。
我们需要思考,到底应该怎么去努力,用什么方式来投入自己的时间和精力,怎么有效启动、维持和优化我们对一件事情的投入。
这个世界的成就/财富分配体系是极端不平衡的,专注投入走到最后的人将获得超额的收益。但专注不是容易的事情,需要持之以恒,我们发展一种才能时会先后进入几个阶段:缓慢起步,快速上升、达到高原期。每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如果不够专注,你就可能永远停止在缓慢起步阶段。
专注的天敌是凡事苟且将就。凡事“差不多”会让人陶醉在微不足道的小成就里、浅尝辄止、不思进取。
此外,很多人对努力有一个误区,他们在开始为某件事努力之前,喜欢大谈意志力的重要。事实上,一个人意志力的承载能力很有限。一旦达到某个极限,就会崩塌,以至于彻底放弃。一件事能吸引你坚持下去的,一定是因为它给你带来满足感。
七:成功
标准化教育制度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它常常会使一个人没有个性,成为不会主动探索知识、丧失好奇心和冒险欲望的个体。所以学习的关键所在,是要从被动学习者转变为主动学习者,进而从学习者转变成为探索者。你应该以创造某些东西为目标。这不仅能促使你对知识的深层掌握,也能最大限度地调动你的潜能。
没必要害怕失败,失败是包含信息的,甚至比成功包含的信息还多。成功往往是很多因素促使的,很难找到绝对路径。但从失败中找到致命的因素相对容易很多。付出比较小的代价多做尝试,可以让我们变得更加强大和完善。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太容易被一波又一波的浪潮推赶着往前走,当所有人都在热议一个话题时,不参与其中的勇气是稀缺的。如果你拼命迎合主流,也许有机会被认同,但是更可能被忽视。所以,在被现实打磨的漫长岁月中,我们要捍卫自己与众不同的部分,形成个人的核心竞争力。
最后,请允许再也不想做“差不多先生”的我用《少有人走的路》中的话来做今天分享的结束语:心智的成熟之路,是永不停歇的学习和进步过程,这个过程艰苦卓绝,无论思考还是行动,你都离不开勇敢、进取和独立的精神,即便有先辈们的告诫指导,你仍需要独自前行。